【本報訊】內地信貸規模累積增長,銀行面對《巴三》要求,亦要減低風險權重資產(RWA)以紓緩增資壓力,資產證券化成為可供探討的出路。《中國證券報》引述消息透露,交行(3328)正研究透過上交所平台,將信貸資產「打包」成為證券化債務,試點發行,若然成功,該行將成為首間進行資產證券化的內地商銀。
穆迪投資發表報告指,中國監管當局正朝資產證券化發展邁進,與其他市場步伐亦一致,但有關發展需要不同監管部委配合推動,故相信要成熟建立市場,仍需漫長時間。
交行行長牛錫明,曾於4月底出席金融業活動時,指隨着信貸資產規模不斷增長,現在應該是時候,開始考慮證券化發展。路透社引述消息指,交行將率先出售基建項目存量貸款,作為首次進行證券化的打包資產。
供股壓力可減
證券界估計,由於屬試點安排,料交行是次發行規模有限,一歐資分析員表示,根據監管規定,若銀行撤底將證券化的資產,從資產負債表中剝離,不再保持關連關係,則證券化行動將有利行方縮減RWA,變相令資本充足率提升,紓緩銀行因《巴三》規定而要供股增資的壓力。
不過,若剝離過程被界定為不夠全面,如銀行出售資產後仍然擔任服務中介人(servicing agent),則已剝離後的RWA,可能要回流計算入銀行資產負債表之內,此舉將無助減低資本的壓力,只單單有利提高銀行流動性敍造新貸款。
另一證券研究主管相信,內地准許交行試點進行資產證券化計劃,相信亦有利目前銀行間已存在的資產出售活動,令其進入正規化發展,亦配合內地拓展創新金融產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