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同類 - 邁克

他的同類 - 邁克

除了四年前面世的紀錄片《基斯和唐:一則愛情故事》,去年有根據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的電視片《基斯杜化和他的同類》,更不要說湯福特處男下海執導《單身男人》同樣搬演他的文字,原著中譯本在台灣趁勢推出,甘先生國亮還親力親為聲演了電子讀本。用比較通俗的說法,以「鹹魚翻生」形容二十一世紀初的依殊伍德一點不過份,但是很奇怪,觀眾崇拜哥連費夫時尚打扮有之,嚮往三十年代柏林同志春光有之,作者的大名卻不入屋,遠不及上世紀《我是一架攝影機》及《歌廳》搬上舞台和銀幕引起的轟動。是因為時移世易,基佬足跡喪失了獵奇價值,還是閱讀逐漸不被重視,滋潤映象的文字不再馨香?我懷疑,最大的障礙其實是他歷年來在道德上引起的爭議。譬如Edmund White在《衞報》談他新近付梓的最後一輯日記《解放》,手指一敲打字機便急急忙忙報定案,列出他詆毀女性、閃縮衣櫃和敵視猶太人等等罪狀,重重打了五十大板,才敢稱讚其他方面的成就。你不會不知道,那位白先生和我們的先勇老師一樣,穩坐尊貴的現代同志文學老前輩寶座,尚且要小心翼翼提防遭進步人士投訴偏幫自己友,氣候如何可想而知。當年我在三藩巿捧讀他作品,也有腰骨挺拔的文藝男友投來鄙夷眼光,難得初生之犢不為所動,氣定神閒沉醉邪風。前朝契弟口味和態度自有其局限,為什麼不可以當作時代特色溫故知新呢?何況文筆那麼爽朗明麗,直到如今打開書我都覺得精神一振,以至翻譯《單身男人》中文字幕,虛榮到嘴角按不住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