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心房顫動(房顫)患者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七倍,服藥避免血塊形成是唯一預防方法,但中文大學一項調查發現15%高風險患者拒絕服藥,普遍因擔心藥物有出血副作用而不接受醫生的用藥建議。心臟科醫生表示,房顫引致的中風比一般中風嚴重,死亡率高達50%,患者應及早接受適當治療。 記者:梁麗兒
本港每100人就有一人患房顫,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副教授林逸賢估計,現時患者多達10萬人,年紀大及罹患心瓣疾病是常見高危因素,症狀包括心跳紊亂、心悸及頭暈等。他指,心臟出現房顫時,血液流動較慢,容易形成大血塊,一旦血塊上腦可致中風,房顫病人的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五至七倍,因堵塞腦血管的血塊較大,病情或傷殘程度也比一般中風嚴重。不過,中大一項訪問700多名高危中風的房顫病人調查發現,按臨床指引,病人應全部服食療效較高的抗凝血藥作預防,例如華法林。但結果顯示,僅41%人服華法林,約四成人服用療效較低的抗血小板藥物阿士匹靈;更有15%受訪病人無服食任何藥物。
每月自費約千元
林逸賢表示,不少病人太憂慮藥物副作用,「佢哋好擔心抗血小板藥、抗凝血藥,容易令人出血、爆血管,寧願唔食」。其實只要適當使用及劑量正確,可減低出血風險。至於部份患者寧服食阿士匹靈,抗拒華法林,他表示,服用華法林要常驗血及覆診,加上戒口禁忌多,如要避免吃綠色蔬菜,易令患者抗拒。現年66歲的林先生,吸煙多年,又愛吃肥膩食物,97年時因突然暈倒送院,確診心房顫動,當時因併發中風屬低風險,獲處方阿士匹靈作預防。三年後因患上糖尿病中風機率提高,醫生建議轉用華法林,但因不欲戒吃芥蘭、西蘭花等綠色蔬菜,拒絕轉藥,翌年便中風,病後不但要嚴格戒口,更因心臟問題,要安裝起搏器,自始轉服用華法林至今。本港去年引入新一代抗凝血藥「達比加群酯」,研究指可減低房顫患者75%中風風險,比華法林及阿士匹靈的療效佳,也毋須戒口,但現時非醫院管理局的專用藥物,患者需每月自費約800至1,000元買藥。林逸賢表示,因各類藥物效用及副作用有異,患者用藥時應與醫生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