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煤價持續在近600元人民幣水平徘徊,觸發北方數個港口出現電煤搶運潮,間接令煤價止跌回穩。不過,市場認為,電企搶煤純粹是趁低吸納,及早為儲冬煤做好準備,並非煤炭需求回暖,故搶煤潮的真正受惠者應是電企而非煤企。
記者:陳韻妍
吸取過去數年冬季煤價高居不下的教訓,今年電企均提早儲備冬煤,遂於近日趁低價密密吸,造成煤炭需求回暖、煤價回升的假象。截至昨日止一周,環渤海5500卡動力煤指數每噸628元人民幣,按周升0.16%,惟按年仍跌24%。
全國煤礦擬安檢
有中資分析員坦言,7、8月是傳統用電高峯期,但8月份電廠的日均耗煤量反而較7月份有所下跌,日耗約350萬噸,按月跌約5%,反映火電廠的實際發電量不高,其採煤積極性自然大減,預計即使大秦線在本月下旬檢修,煤價反彈空間不大,料僅在現水平升5至10元人民幣。煤價今年難望大升,加上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有意徹查全國煤礦,恐令煤礦日後營運成本上升,意味煤企將「冇運行」,三大煤股昨由頭跌到尾,當中大本營位於山東的兗煤(1171)受到當地大幅下調9月份精煤價格拖累,大跌6.15%,神華(1088)及中煤(1898)亦跌逾3%。
寧縮成本不減產
內地能源經濟學者林伯強表示,雖然目前煤價正在下跌,但由於生產慣性,故減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煤炭主產區大幅減產,煤價才有可能立即上漲。事實上,神華等三大煤企上半年產量仍然龐大,反映煤企寧願靠縮減成本提升利潤空間,也不願透過減產來提振煤價。截至昨日,秦皇島煤炭庫存較6月的高峯回落約26%至694.36萬噸。熟悉秦皇島港口情況的人士稱,港口煤庫存大減,除因進口煤數量減少,上月颱風頻現亦影響南北航線正常運作,加上電企在7、8月消耗了部份庫存,故一方面需回補庫存,一方面開始為儲備冬煤做準備,遂把握目前的低價環境搶購煤炭,以降低發電成本。低煤價紓緩電企的成本壓力,帶動內地電股「起舞」,撇除中電國際(2380),其餘四大電企均告上揚,華電國際(1071)躍升7.08%,華能國際(902)亦漲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