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立法會選舉是香港回歸後,最具象徵意義、最重要和最難預測結果的一次。新增五個超級區議會議席是泛民與建制派的對壘。那方拿到三席,那方便可挾百萬張選票成為最權威的民意代言人,在爭議性議題上,發出令特區政府以至國際社會不可忽視的巨大聲浪。以國民教育為例,假如泛民勝出,跟着要求政府撤回國教科,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相信不會重施故技,指500多萬不投票的市民為支持國教的「沉默大多數」吧!假如建制派拿到三席,我相信這個限制提名,然後全民投票的模式會擴展到其他功能議席,變成中央認可的終極普選方案。再說地區直選。我認為溫和泛民(民主黨、公民黨、民協)的選情非常嚴峻,而激進派,特別是人民力量卻有機會在不少選區爭取最後一席。對自由黨而言,這次地區直選是最後一擊,而田北俊得勝機會高過劉健儀。建制派(包括葉劉淑儀)的基本盤非常鞏固,最差情況也可拿到四成選票。有人以上次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大勝為例,認為投票率高反映建制派拉票能力,因此不再有利泛民。我不同意這看法。上次立法會選舉,泛民在30席中拿到19席,超出預算,投票率只有45%,而當時沒甚麼重大政治議題。前次(即04年),泛民大勝的原因當然是23條效應和政府民望極低,當時投票率近56%。今次選舉,觸動人心的政治議題包括國教、擴大自由行、新界東北規劃等,而市民對新政府的信任亦跌至不合格。所以,如果投票人數大增,大多數以前沒投票的人士很難會選擇始終與政府是一家人的建制派。假如今次投票率增至04年時的56%或以上,票數會加30多萬,分佈五個選區,這完全會影響最後一席、甚至兩席。我的預測是假如投票率維持上次的45%,泛民在地方直選35席中,最多拿到18席,最少可能是14席。假如投票率上升至04年的56%或以上,泛民有機會拿到19至22席。假如泛民在地區直選失去多數議席優勢,政府與立會會成為最佳合作夥伴,民主發展會像以往般循序漸進。作者:王永平前工商及科技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