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法會選舉,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告急」了,幾乎是無人不告急,建制派、泛民都告急,不僅是在當選門檻附近的人在告急,遠不及當選門檻的也告急,遠在安全線之內的都要告急。有的人更是從選舉開始便告急。告急,按字面意思是「報告事情緊急,並請求援助。」遠不及當選門檻的,有甚麼好急呢?更值得玩味的是為何遠在安全線之內的都要告急。別人告急,自己不告急,選票就有可能移動,2004年選舉的時候李柱銘告急,「告死了」何秀蘭,前車之鑑,誰也不敢掉以輕心。成熟的選舉當中,民調領先的人不會告急,或太早告急,有可能使同陣營原來在當選門檻的人被拉低,遠離當選門檻而被拋棄。太早告急催出來的是意識形態票,這些票在後期還會游離。所以告急往往用在選前幾天,在當選門檻附近的候選人用告急手法把自己的服務票催出來。按一般的選舉操作,票源可分成意識形態及族群議題、政綱、服務三類。高度對立的社會,意識形態或族群一類的議題會比較多,缺乏樁腳的政黨,服務票不會多。香港選舉為何告急後選票會大幅游離,也正說明各候選人政綱受到忽視,服務也不紮實,選民只作陣營選擇而不作候選人細分。更何況今年香港選舉議題高度意識形態化,選民往往無法細緻區分。出現這些選舉亂象,與香港的比例代表制有莫大的關係,比例代表制中候選人用單一議題拿到門檻票數即可。當下嚴重兩極分化的香港,激烈的議題和選舉手法便有了空間。電視直播的選舉論壇也加劇了亂象,一個選區十幾張名單,平均分配的時間很少,候選人只能流於口號而缺乏政綱的論述。民生議題?幾乎看不到了。這是香港民主進程必須付出的代價。台灣也曾走過同樣的路,不過當他們把比例代表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的時候,政策的「牛肉乾」便多了起來。作者: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