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攝影可以治療精神病,令患者打開心扉。香港心理衞生會與沙田醫院研究發現,透過攝影活動以及跟進心理治療,約25%參與患者的精神病症狀有顯著改善,一成人自我效能感有進步,包括自信心提升。精神科醫生表示,精神病患者會「收埋自己」,不敢與人接觸;透過為別人拍照或分享照片,可達到破冰效果,有助康復進程。 記者:嚴敏慧
香港心理衞生會訓練及就業服務中心(新界)與沙田醫院精神科日間醫院職業治療部,今年1至7月期間合辦攝影治療先導計劃,為22名精神病患者提供攝影治療,同時進行成效研究,在病人參與計劃前後,進行病徵及自我效能感的評估。
結果發現,96%參與患者滿意治療小組成效,24.6%人精神病症狀有顯著改善,9.9%人自我效能感有進步。負責計劃的沙田醫院精神科專科醫生林蔚雯表示,為期一個半月的治療小組,會教導參加者攝影技巧、安排攝影活動以及分享所拍照片,其間又會按參加者的夢想,安排探訪以及在相關單位拍照,間接為參加者達成夢想。
林蔚雯表示,普遍病人在完成攝影治療後,滿足感及自信心增加,更願意與陌生人接觸,生活也更積極。攝影治療是指利用有象徵性的圖像,把病人潛藏的記憶透過照片展示出來。該院職業治療師朱文強指,病人拍攝的相片可反映內心世界,例如一幅有現實與倒影的照片,便代表患者活在一半真實,一半虛幻的世界中。
文化中心展出作品
該院精神科副顧問醫生李厚道表示,攝影較大眾化與生活化,加上可即時看到成果,精神病患者更容易透過此治療融入社會,助他們增加自信心。朱文強表示,曾有患狂躁症的家庭主婦,意見一直得不到家人重視,家人甚至會認為她終日胡思亂想,經常勸她不要想太多,令她想重投社會工作的計劃一直埋藏心中,直至參加治療後自信增強,才勇於向家人說出願望。
參與是次研究病友的60幅攝影作品,會由即日起至本月6日,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的「想說.相說」攝影展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