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電動車曾經是內地帶領全球汽車工業的希望,在〈技術換市場〉(2012年8月27日)一文,分析內地發展傳統汽車市場空前成功,短時間內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然而內地政府仍不滿足,原因是心理不平衡。雖然市場是全球最大,但始終培養不出一間領導全球的土生土長車廠,內地汽車工業由外資車廠主導。內地政府沒有「溫布頓效應」的胸襟,發夢也想着自己人奪冠,但傳統汽車工業大勢已成,很難扭轉。對內地而言,電動車是一個理想的專注領域,全球電動車技術都在起步階段,發展不比人慢。在環保潮流中,全球發達國家的政府以補貼和其他行政手段,促進電動車工業成長,不惜被人批評政府落場踢波。內地政府伸手扶持工業的決心可以很強,在差不多同一起步點起步,內地以為有機會在電動車領域突圍而出。最難得是,在電動車領域,有一間內地企業得天獨厚,它的主業是生產電池,而電動車成功與否非常依賴電池技術,這間企業還得到「股神」畢菲特看中,高調入股成為主要股東,化身股市寵兒,這間企業是比亞迪(1211)。由中央政府至地方政府的希望,都寄望於電動車工業,有政府作後盾,有龍頭企業牽頭衝鋒,電動車在內地曾經勢不可擋。2009年是內地電動車熱潮的高峯,這一年比亞迪最高股價是85元(現價是13.52元)。內地政府為電動車工業定下一系列目標,包括在2015年達到銷售50萬輛,2020年銷售500萬輛。2011年全國銷售電動車8000輛,大部份由政府購買。今日,內地政府隻字不提三年前定下的目標,雖然國家支持電動車發展,大方向似是沒變,但四周已傳來異議聲音。
故事太動聽 實際有落差
內地電動車發展不是個別事件,即使是汽車大國美國,也不見得電動車發展得特別成功,這與政府好大喜功作風有關。政府把期望定得太高,宣傳太用力,當實際表現跟期望出現差距,公眾負面反應變得很大。或者這樣批評有點不公平,但電動車故事太動聽,我也曾經被迷到,幾年前推介比亞迪,就是因為電動車的故事。假如閣下不屬於傳統汽車利益團體,很難不被電動車的故事吸引。汽車是污染環境的主要源頭,傳統汽車工業近年不停改善汽車排氣裝置,但怎麼乾淨也不及電動車。另外,即使在環保潮流中,現代人依賴石油的程度是有增無減,從地緣政治到經濟到環保,過份依賴石油是萬惡之源,開發新能源,全球政府刻不容緩。發展電動車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幾年過去,電動車始終未能普及,連得天獨厚的中國也遙遙無期,為甚麼?電動車是顛覆傳統汽車工業的產品,衝着汽車工業而來,汽車工業不會坐以待斃。在所有汽車生產國,汽車工業都是支柱行業,例如2010年汽車生產佔內地GDP的6%。2009年美國汽車工業,特別是龍頭通用汽車陷入財政困境,美國政府罕有地出手救助私人企業,可見汽車工業的重要。汽車工業跟政府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擁有不平凡的政治力量。諷刺地,表面上發展電動車最落力的參與者,是傳統車廠。傳統車廠參與電動車的出發點很明顯,既然有一件東西旨在打爛它們的飯碗,它們一定要參與,他日飯碗真的被打爛的話,自己也要有份。同時間,這是收集資訊的行動,電動車是未來最大敵人,傳統車廠要知己知彼。由傳統車廠發展電動車,尤如由傳統電廠推動慳電,難免有點虛偽。過去100年,傳統車廠都是生產汽油車,建成牢不可破的供應鏈,這條大如航空母艦的鏈即使微調,也要付出重大成本,在短時間內要求航空母艦來急轉彎,是沒可能。傳統車廠參與電動車發展,居心是甚麼,值得思考。暗地裏不想電動車成功,還有另一龐大利益集團:石油。這集團影響力之大,不需要解釋,過去100年多場戰爭,就是因石油利益而開始。打仗也在所不計,電動車要顛覆石油工業,石油巨人不會袖手旁觀。為了公眾形象,石油工業不會公開反對電動車,私底下做甚麼,不用多說。
電池技術未突破 成阻力
電動車是一個沒有傳統利益集團支持的行業,除了小撮沒有多大政治影響力的創業者、專嗌口號的政府、只用把口而不用作購買決定作支持的消費者。大部份國家的政府都補貼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但消費者大都不領情。以內地為例,內地政府每輛電動車補貼高達10萬元人民幣,但例如比亞迪E6電動車售價高達35萬元人民幣,內地消費者嫌貴和不夠普及化。消費者口是心非,口說支持電動車,多一個選擇,又可保護環境,但實際上主要看價錢。電動車最核心技術之一,是電池,電動車行業可能低估了電池技術發展的難度。這些年來電池技術未能突破,是電動車發展的重要阻力。電動車充電時間要四至五個小時,這方面科研不能出現突破性發展,很難令電動車普及化。內地全國只有不足300個充電站,充電機約1.6萬台,代表原有政府目標的十分之一。電動車遇到的障礙,大部份不是獨有,美國和歐洲電動車工業同樣遇到,同是束手無策。內地電動車發展獨有問題,是內地政府特別短視的行事作風。內地政府官員任期四至五年換一屆,在任內要做出成績,這些成績必須客觀,而最客觀成績是經濟數據—吸引多少投資、製造多少就業職位等,其他的都是次要。心裏多支持電動車發展的政府官員,也不得不面對短期成績的壓力。電動車這種需要長時間投資、短期內表現有起有跌的行業,很難得到內地政府官員真心支持。
利益團體反對 中央卻步
在世界各地暗地反對電動車的利益團體,在內地也存在。前幾年,中央政府選了電動車為重點工業,這些利益團體唯有收聲,靜觀其變,這幾年電動車發展差強人意,大力支持電動車的內地政府功績不夠亮麗,立即引來大量在明在暗的反對聲音。近期中央政府領導人對電動車發展的評語,明顯地跟三年前收斂了很多,除了留條後路,還要回應這些利益團體的政治實力。至於比亞迪,它的情況更加困難,因為要面對比內地官員更短視的一群人—投資者。內地官員起碼有三幾年時間去證明自己,上市公司管理層承受的壓力是以日來計算。投資者不停問上市公司:你今日為我們做了甚麼?在頻頻死火的電動車領域,這個問題比亞迪不容易答得出。蔡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