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學生因學業成績或人際關係欠佳,隨時情緒抑鬱受困卻沒被發覺。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調查本港逾2,000名中學生後,發現44%受訪者有抑鬱症狀,即約每兩個人就有一人出現情緒低落、缺乏動力和失眠等問題,當中更有16%的症狀屬中度至嚴重,應接受治療。專家指,調查反映本港不少中學生有「隱藏抑鬱」,家長及校方應多加留意。
上述調查於去年12月至今年4月進行,來自10間中學的2,642名中一至中五學生,接受用作評估受訪者精神困擾及抑鬱程度的問卷調查。結果有44%、即約每兩個中學生就有一人出現抑鬱病徵,變得易怒、缺乏動力、易倦和無法集中精神等,當中16%受訪者抑鬱程度屬中度至嚴重。高中生有39.7%受訪者表示有中度至嚴重精神困擾,高於初中生的24.8%。
帶刀上學才被察覺患病
臨床心理學家郭韡韡表示,抑鬱症狀達中度至嚴重者,應接受治療,但抑鬱有時難以察覺,老師、家長,甚至患者本身都容易將相關症狀合理化,「以為只係青春期反叛,或者以為人人都會咁」,變成隱藏抑鬱的患者,直至出現極端行為,如自殺或帶刀上學等,才會被察覺。資深社工戴曉寧指,其個人經驗曾有10歲小學生,因罹患焦慮症抗拒上學。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建議,本港應推行「全港中學生精神健康普查」,及早識別有情緒困擾的學生,以防問題惡化。
24歲的Chris(化名)中三時已有情緒問題,常以為身邊人敵視自己,但為面子卻一直無求助。升讀大學後,問題惡化,他長期曠課,又會為小事大發脾氣,經老師及家人勸導後,終願意求診,證實罹患思覺失調,治療後現已重返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