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戰台<br> 選舉達人:「噪音」總比死寂好

觀戰台
選舉達人:「噪音」總比死寂好

香港人爭取民主,除了要付出無了期等待的耐性外,還包括耳朵受罪的代價,說的是近日電子傳媒舉辦的立法會選舉論壇。個多小時的節目絕對能測試港人耳朵對噪音的容忍程度。候選人論壇期間不斷「疊聲」,問者非問,答者非答,答非所問,觀眾要有點能耐才能抗拒關掉電視、轉台的衝動。一位建制派的龍頭大佬級候選人在一個論壇上,更乘機抽水,揶揄泛民主派只懂製造噪音、謾罵攻擊,說他們應該在議會外繼續罵,讓他們在議會內做實事云云。也有論者認為選舉論壇只是鬥大聲,內容欠奉,選舉應是政策的比拼。
相對於十多個功能議席在無對手下自動當選,自然沒有選舉論壇,沒有分貝,但吵吵鬧鬧總比死寂好,不同背景候選人說的無論是空話、廢話、謊話、實話,公眾至少也能從中對他們認識多一點,作出較明智的選擇。
無可否認,不同候選人的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從政經驗豐富的,說話自然較流暢、動聽,相比政壇新丁,對論壇規則更加熟悉,自然較優勝,能避重就輕,左閃右避,把對手比下去。
電視直播選舉論壇的好處,正是觀眾能從候選人的答問方式、內容、態度,以及身體語言,分辨出真實與虛偽,智慧與愚昧,堅持原則或不斷妥協。
這些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某中聯辦背後力挺的候選人,被問到應否撤銷國民教育科時,往往答必須要教師和家長準備好。意思不就是科目無問題,問題只是教師家長未準備好。換句話說,家長教師如果準備好為小孩「洗腦」,「洗腦」工作可以立即開展。也有另一位建制派候選人,明言不會爭取不能爭取的事情,例如香港批出單程證名額的權力,不就是大露底,自揭親中黨派不敢逆中央的死穴?也有候選人睜着眼說成功爭取政府向市民派港幣六千元,彷彿市民要以選票來回報她。
這些立此存照的說話,只要細心研究都不難找出漏洞,再懂包裝、隱藏的政治動物,在鏡頭面前,尾巴總會露出來,這是最簡單、清晰的民主制度優點。
代議士當然要對各項經濟、社會政策有所認識和建議,但在現有政制下,他們無權組織政府,推行自己的政策,期望他們在選舉中提出甚麼新思維、大政策,是不切實際,以此為理由而放棄投票權利更為不智。
面對畸形、不公義的政治制度,選民很容易找到不少理由關上耳朵,放棄投票;想投票的也會說不想在一籃爛蘋果裏找還可以咬一口的。不想放棄的,或許可仔細從一些選舉論壇的「噪音」中找到一個較為可信的。揀錯也沒關係,四年後,你用選票送走他吧﹗
作者:楊健興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