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津雙軌制淪政府救亡工具

交津雙軌制淪政府救亡工具

【本報訊】繼落藥樓市,特區政府再出招挽救民望。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昨提出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改行「雙軌制」,申請人可以個人名義申領津貼,入息及資產上限與一人家庭相同。民間組織質疑政府突然「反口」純為挽救民望,「小恩小惠」不能真正幫助基層。張建宗2月公佈提高交通津貼的入息及資產上限時,多次強調調整申請門檻是「最後底線」,又指如兩夫婦均賺最低工資不算貧窮家庭,一直拒絕回應民間對改行雙軌制的訴求。

接受個人名義申請

但他昨突然反口,指政府「急市民所急」,提早完成交津中期檢討,立即按基層的實際需要提出新措施。雙軌制下,申請人可以個人名義申領交津,入息及資產上限與一人家庭相同,即月入低於7,300元及資產總值低於72,000元。他指以往審批申請必須以家庭為單位,部份家庭因其中一名成員入息稍高,拉高整體入息,令其餘家庭成員未能符合申領資格;另有部份市民因未能提供家人的入息資料而被拒諸門外。交津自去年10月推行至今僅32,500名基層市民成功申領,他形容雙軌制是大突破,預計再多逾萬名市民受惠,10月立法會復會後馬上提交立法會討論,通過後即推行。張曾指出,如接受個人名義申請交津,很難避免資產轉移。他昨未有回應為何突然有辦法解決,只稱當局有風險管理機制。他否認雙軌制是「政治拆彈」,與挽救民望是「兩碼子嘅事」,指出發點是讓更多基層受惠。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組織幹事李大成直言,立法會選舉餘下約一周,梁振英政府突提早檢討交津,表面回應市民訴求,實則為挽民望,助建制派拉票,「成個政府都低民望,好多事做得差,誠信又唔掂,今次小恩小惠只係想挽回民望」;樂施會署理香港項目經理黃碩紅指改行雙軌制可鼓勵就業,但每月津貼仍得600元,扶貧力度有限,當局應改設低收入家庭工作補貼;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衞東指過去兩年基層團體不斷要求實行雙軌制,政府一直沒回應。新措施終撥亂反正,但申請門檻仍過高,建議調高入息上限及取消資產限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