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醒Son:國民教育 - Son姐

周末醒Son:國民教育 - Son姐

這課題各方面的聲音大家聽過不少,獨缺我非常重視的大學生的聲音,特意請來三位表態。這篇稿費將全數捐出作慈善用途,詳情稍後在我的面書專頁交代。
「我們是否需要國民教育?要!但不用成科,因為小學現在有品德教育,又有常識科,已經足夠教授關於現在國民教育科入面的大部份,包括對中國的基本知識,為何又要加多一課『國民教育』,至於在中學階段,只要把中史納入必修科目就可取代國民教育,何必費神整色整水?
教育局欲借國民教育之名,對中國過份地歌功頌德,實在太過侮辱人智慧。成績竟以『是否有愛國的情懷』為標準,連『愛』的自由也失去了,做人有甚麼意思?當年學習中史,中史書並沒有任何觀點和立場,是非是由自己判斷,並非由中史書或老師強行加插,真理只會越辯越明,最好的國民教育,理應如此!」
【胡澤華 科技及管理雙學位三年級】

「國民教育,取其意思,即『教育人對其國民身份的認同感』。從根本上看,所謂的國民教育科沒有存在意義。先不論外國社會,在歷史上中國有過不少為國盡忠的先賢烈士,卻未曾聽說過『國民身份認同感』的概念需要特意灌輸進人民腦袋。國民身份的認同感,是來自一個人對其祖國語言、文化、歷史、地緣等感情上的連繫,現在的中小學教育取消文化科、中史科,而弄一個混淆黨、國概念的國民教育科,是為本末倒置。強行藉被詬病為偏頗及不全面的資訊灌輸而營造出的愛國(黨)情懷毫無意義。」
【文國灝 香港大學法律系四年級】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屬於values education,主要目的在價值觀之建立;而國情教育和公民教育都是知性的教育,主要目的在知識傳承。即使香港人對國情毫無認識。即使整個科目內容全面客觀又持平,也不代表香港人會因此科得益。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的引文提到:「教育統籌局(教育局)於2001年推行課程改革,將德育及公民教育列作四個關鍵項目之一,並以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作為中、小學課程架構的組成部份。」可見有問題的values education觀念早在11年前已成為政府的教育政策的一部份。遺憾我當時年紀小,要到了11年後的今日才發現政府埋下的這禍根。我衷心希望今次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引起的爭議能夠持續下去,迫使政府除掉這禍根,真正解決有關的教育問題。」
【郭嘉榮 嶺南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生】

本周「Son姐醒你」:「盡信書不如無書!」

Son姐
「Son姐」Alison張慧敏,以獵頭人身份縱橫職場幾十年,有智慧冇美貌有份量冇身裁,人稱「魔鬼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