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達人<br>選舉論壇傾向抹黑鬥臭

選舉達人
選舉論壇傾向抹黑鬥臭

連續兩屆都有參與立法會選舉論壇,感覺到候選人與市民的距離,越走越遠。筆者幾乎每天都主持時事節目。觀眾的反應最直接,批評政府的固然多,批評我水平不夠、言論偏頗的也有。電話的民意是社會的脈搏,香港市民不是愚蠢的,願意打電話來的必然有一肚火,不吐不快。因此,很奇怪,當主持選舉論壇,預備資料時,泛民或建制也好,政綱內提出的種種需要「匡正」之政治及社會亂象,不是董錯就是曾錯,彷彿與他們毫無關係。而且,這些「老餅」,不但熟口熟面,揭一揭從政經歷,有些在九七前已經做議員了,至今仍然奮戰下去。心水清的朋友自然會問:立法會議員難道連一點權力也沒有?過去十五年的亂局,這班老議員難道一些責任都沒有?港式比例代表制的怪胎,既保障政黨,也同樣保障了老一輩議員的生計。他們的政綱,老生常談,坦白說,無甚可問。更甚者,現在的選舉制度令政黨採用分拆名單方式參選,一個選區有十幾張名單,對選舉論壇造成極大困擾。於是,一些較具爭議的候選人,發言較激的,會有較多鎂光燈,問題亦傾向尖銳。在一個只有兩個多小時的節目,要塞入這麼多把聲,亦令每個候選人的發言時間好有限,隨時上鏡只有不足十分鐘。廣大的觀眾,能在這十分鐘內了解候選人麼?時間匆匆,為博出位,各候選人亦傾向以口水攻擊、抹黑鬥臭來KO對手,爭取更多曝光,結果形成惡性循環,令候選人之形象更加低落。大家看見一些議員的「演技」,究竟他們是在辯論政策,還是參加《超級無敵獎門人》?筆者做客席主持,質詢候選人,要有準備。多從基本步入手:空降的候選人,就問他最「在地」的當區問題。街坊型的,就問他政策議題,或者是跨區議題(例如沙田的區議員就問他北區的事務)。假如候選人滿腦子都是批評對手的惡言詈辭,沒有紮實做好地區及政策性議題研究,面對這些問題就會現形,毋須厲言呼喝。香港社會正處於價值對錯、左右路線對立以至抗拒干預的關鍵時刻,需要的是有承擔、敢說敢闖、有論述有遠景的新一代來接棒。但這幾次選舉論壇,有意義的對答不多,甚至出現同黨互問,迴避質詢之惡質操作。市民在看節目自娛一番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就是這一堆人,未來四年主宰着我們社會,究竟會向上提升,抑或向下沉淪。你話,得唔得人驚?作者:王慧麟(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