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類內分泌干擾化學物來自海鮮<br>偏食海產易不育

七類內分泌干擾化學物來自海鮮
偏食海產易不育

【本報訊】食雙貝類海產、用保鮮紙,可以令人不育。食物安全中心研究過去十年的國際和本港文獻,有七類內分泌干擾化學物可來自海產,特別是雙貝類海產,或經不當使用塑膠器皿或保鮮紙而轉移入食物中。中心提醒市民避免偏食海產和要小心使用器皿。
記者:陳沛冰

食物安全中心表示,內分泌干擾化學物可以是天然或人工製造的物質,可影響人的生殖能力、發育、神經系統和免疫力等,甚至導致癌症。
該中心研究2002年至今年的本港和國際文獻,分析七類被歐盟列為要優先研究的內分泌干擾化學物對人體影響,包括有機氯類除害劑、二噁英及類似二噁英樣的多氯聯苯、雙酚A、苯乙烯、鄰苯二甲酸酯、有機錫及壬基酚。

避免進食雙貝類海產

有機錫是用作除害劑或廣泛用於船底防污漆。外國研究發現,大量進食受有機錫污染的海產,尤其是雙貝類海產,有機會攝取過量的有機錫。除有機錫外,用來除蟲的有機氯類除害劑,也可能存在於海產。
壬基酚是用於製造塑膠料的加添劑,外國有研究指出,聚氯乙烯保鮮紙接觸高脂食物時,會釋出過多壬基酚,人進食時可能會攝取過量壬基酚。
食安中心去年研究顯示,港人常從桂花魚、蠔及鯧魚等攝入二噁英及類似二噁英樣的多氯聯苯,但攝入量仍屬可容忍水平內。該中心在2009年曾測試杯麪的杯及蓋釋放出的苯乙烯等化學物份量,結果發現符合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的標準。

留意容器是否能盛熱

食安中心表示,根據文獻研究顯示港人從日常膳食中攝入該七類化學物的份量,低於每日可容忍攝入量,對健康影響不大。但中心提醒市民,避免偏食某幾類食物如海產,特別是雙貝類。市民要遵照製造商說明使用包裝材料或容器,特別是留意產品是否能用來盛載熱的、油性或酸性食物,或能否放入微波爐加熱;因錯誤使用有關產品,可令塑膠料內的化學物轉移入食物中,從而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