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素來對社會問題都極為包容:他們大部份時間都擺出一副漠不關心的模樣袖手旁觀,從不主動了解問題的成因與後果;在大是大非的限期迫在眉睫時,香港人才會勇敢地站出來捍衞他們切身的利益。但他們訴求的聲音,往往也變成最後的吼聲,因為局勢已經無法在「死線」前逆轉。過往的反高鐵事件以及政改方案一役,都是近年較具規模的社會運動,但同樣以失敗告終。即使反對的聲音多麼明顯,抗爭的過程多麼可歌可泣,市民也無法阻止政府強推相關政策,因為一切都來的太遲。在每次推出具爭議性的政策時,政府往往喜歡鬼鬼祟祟地開展諮詢工作,希望可以含混過關。以往政府的諮詢工作會在電視購買廣告時段作宣傳,希望市民踴躍發表意見。可是,近年來政府已經鮮有這動作,同時亦將諮詢縮短。經過一次小型的諮詢會後,政府便會聲稱收到上百上千份市民的諮詢建議,而支持的意見亦為大多數。當市民開始了解政策的隱憂並作出反對時,政府便會藉着諮詢的結果騎劫民意,指主流的民意均是支持政府方案。高鐵一役如是,政改方案如是,市民無法逆轉「死線」。現在香港又距離兩個「死線」很近:一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另一個則是新界東北邊境特區發展計劃。先說前者,早在二○一○年的特首施政報告已提出要開設獨立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當時有小部份教育工作者反對此舉,擔心會對學生有洗腦的效果。可是社會漠視這些零星反對聲音,因為問題尚未迫在眉睫。正因為沒有強烈的即時反對,政府便伺機暗地裏為政策作準備。因此,當學民思潮一眾年輕人連同其他國民教育關注組的成員在數月前展開鋪天蓋地的「反洗腦」活動時,政府又再一次脅持民意,指很多市民均接受國民教育科。而政府亦不應該浪費先前的預備工作,所以應先讓學校在三年期試行落實。距離九月開學的日子甚近,政府大概也不會在「死線」前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而新界東北邊境特區發展計劃將會是下一個市民必須奮力抵抗的「死線」。這個計劃對香港的深遠影響絕不亞於建造高鐵與政改方案,政府依舊希望不動聲色地推行有關計劃。幸好當地居民能及時作出反對,群情洶湧亦令到早前的「假公眾諮詢會」流會收場,而政府亦暫時將諮詢期延長至九月底。這個做法顯然是政府的緩兵之計,但在大部份傳媒冷待的情況下,市民能將「死線」推遲一個月已經是一個不錯的開始。縱然政府還是會有諸多的藉口迴避市民的聲音,但不要忘記十年前市民一樣能夠將勢在必行的二十三條推倒重來。因為在自由的社會中,政府不能完全漠視市民的聲音,市民絕對有能力將「死線」折斷。羅璟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