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20日,人類首次踏足月球,杭思朗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而登月英雄的誕生,則是美蘇冷戰、太空競賽所造就。
這場比賽本由蘇聯領先:1957年,蘇聯率先將首顆人造衞星「衞星1號」(Sputnik 1)送上地球軌道,四年後的1961年,再以「東方1號」成功載人,將太空人加加林(Yuri Gagarin)送進地球軌道。
莫斯科將這些成就包裝為共產主義優勝於西方的資本主義的證明,令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誇下海口:美國要在10年內,派人登陸月球後安全回來。
花逾250億美元
美國急起直追,終於在8年後達到登月目標,在1969至72年間有六次成功行動,共有12名太空人曾踏足月球。
阿波羅計劃花了美國逾250億美元,相當於現在1,150億美元,為美國贏來舉世讚譽,但美國在1972年後就再沒派人上月球。
對於美國近年削減探索太空的資源,杭思朗今年5月曾在一次訪問中表示「傷感」,因他認為1960年代NASA的非凡成就,鼓勵了年輕人定下遠大目標。
近年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都提出登月計劃,對於中國擬送無人火箭登月,羅姆尼早前諷刺說,美國比中國早了足足43年,送了有人太空船上月球。
法新社/英國《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