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三角債重來的啟示 - 郭小民

國策透視:三角債重來的啟示 - 郭小民

中國國務院要求發改委、人民銀行與中銀監等部委調查國營單位與民企之間互相欠款的「三角債」問題,令人聯想起九十年代初的「三角債」危機或重現,在全球經濟積弱的今天,中國要化解此危機有難度。九十年代當時的副總理朱鎔基透過向國企注資500億元(人民幣.下同),清理「三角債」。今次各部委聯手查出「三角債」真相,又重複以「錢」潑滅「三角債」這燎原之火,負責擔當救火隊長會否是掌管金融的副總理王岐山,不得而知,但以王岐山在十多年前參與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債務重組,當時包括廣東國際信託和粵海信託在內的國有投資公司因無法償還外資銀行百億美元的貸款而深陷困境。王岐山成功清理中國有史以來最為糟糕的一場金融殘局。

政策主導只能治標

的確,無論是朱鎔基或是王岐山,他們在政經上能力毋庸置疑,但「三角債」這老問題,相信在共產黨現時推行的具社會主義特色下的自以為是市場經濟行為,只能以治標形式處理「三角債」。中國20年來未能滅絕「三角債」,是因為政策主導一切,今次只了解國營單位與民企之間的「三角債」,肯定是不完整,舉一個例子,內地傳媒於去年9月已指出鐵道部拖欠包括36家與高鐵相關的上市公司債務,總額2500億元,上市公司包括中鐵、中鐵建、南車與北車等。上述未有全面反映鐵道部債務狀況,因為鐵道部於去年底又獲得2000億元的融資額度,2000億額度意味銀行大有機會下借出高風險的「政策」貸款。「政策」貸款埋下炸彈,令人憂慮。總理溫家寶於2008年第四季公佈的4萬億元救市計劃,令地方政府爭相推出基建項目,令地方債大增,據審計處指,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地方債金額高達10.7萬億元,地方基建與國營民營切扯上關係,這筆債應算到誰人頭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地方政府力推基建,行業龍頭又怎會不搶灘,4萬億元效應,令鋼鐵、水泥、風電等多個多業均出現產能過剩,中央要整頓,而今次國務院派出調查隊調查的行業,包括煤炭、電力、機械製造、鋼鐵和有色金屬等,行業幾乎每次都在產能過剩的榜上,行業龍頭為何屢次被整頓仍心雄若此,從4萬億元效應可找到答案,而「三角債」這中國特產應不會絕迹。郭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