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身而過 - 張灼祥

擦身而過 - 張灼祥

在商場書店隨意走動,見一人在遠處向着我微笑,卻沒走近過來招呼,看來他是認識我的吧,我卻沒法記起他姓甚名誰。說是似曾相識,像這樣似曾相識的人在街上走動的時候,在酒樓等位的時候,在電影院購票後,等待人散場的時候,總會碰見一些以為認識,卻又沒法叫出對方姓名的人來。
奇怪的是,真真正正認識的朋友,在街上碰見的機會竟是那麼的少(倒是在外地竟會遇上)。他們都往那裏去了(祇有在預先約好的飯局,我們才會有機會見面)。
為什麼其他時間,見到的,碰到的盡是介乎認識與不識之間的人呢。大方些,向對方點頭,向對方微笑,亦無不可,但這近乎「零交流」的招呼,意義不大。
那天在飯局與眾球友說起此現象,球友亦有同感,不要說在街上碰不見,要是沒有預約,在球場上也很難碰見,大家打球的日子,時間不同,去的球場不同,碰見機會自然不大。活在同一城市,大家活動空間亦有所不同,不約好見面,根本就不易得見。
還有,我們其實不是那麼在意去看街上擦身而過的人,會不會是自己認識的。基本上我們是不去管身邊的人是誰,不是我們刻意對身旁的人,做到視而不見,而是我們不為意,街上那麼多人,我們要看個清楚,看看這裏那裏有沒有認識的人,會多費神,多吃力呢。
試過有我以為認識的人走近來說話,他問起甲,我不知甲是誰,他問起乙,我不知乙是誰,然後,他說不好意思,認錯人了。那是說,與似是認識的人打招呼,點點頭,不說話的招呼,對方卻不一定是認識自己的。
既然如此,讓認識的人擦身而過就擦身而過好了,不怎樣認識的,招呼與否都不重要了。反正在公眾場面的碰頭,不過是禮貌式點頭,招呼,並不影響我們在某地方進行的活動。點頭後,我們仍是去做自己的事:想購物的仍會購物,要看戲的仍會持票入場看戲,吃茶點的會繼續喝茶,吃點心,一切活動如常,不會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