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結束一陣子,為了推廣電子書製作業務,今年我們亦有參展。兩年前,iPad面世,大量製作iPhone、iPad電子書的公司湧現,書展主辦單位亦首次開設電子書專區。幾乎所有行家都在書展聚首一堂,媒體亦對此爭相報道,令電子書話題風頭一時無兩,好不熱鬧。兩年過去,當年有參與書展而規模較小的行家,有的轉型,有的合併,有的消失。主要原因是香港市場的規模根本容不下這麼多家iPhone、iPad電子書製作公司。幾乎所有涉足電子書的公司,都希望能成為「中國亞馬遜」,以拆賬形式和出版社及作者分賬,實現「長尾理論」— 當產品數量夠大,就能把海量的微小收入累積成巨大的現金流。
下載方便最重要
但問題在於:(一)電子書出版社能否集合到龐大數量而又有質素的書籍?(二)有沒有足夠讀者願意購買電子書?先講第一個問題,在英語電子書市場,亞馬遜幾乎稱霸了整個電子書行業,市佔率達66%。亞馬遜的Kindle版電子書,除了能在自家的Kindle電子閱讀器上看到,也支援iPhone、iPad、Android等裝置。其主要對手於Barns & Noble佔市場27%,兩者加起來超過93%佔有率,換句話說,絕大部份的電子書,都能在這兩間公司找到。但在華文出版界,中港台三地,電子書出版商各據山頭,各自擁有部份書籍的版權,令讀者無法輕易找到想買的電子書。試想想,如果要連上六個不同的電子書店才找到想要的書,方便程度不如盜版網站非法下載。第二個問題是,讀者願意付出真金白銀買電子書嗎?既然可以免費非法下載,為甚麼還要付費?這正正和第一個問題有關,如果下載盜版要花10分鐘上網搜尋,然後又要花五分鐘繞過重重廣告關卡,再花三分鐘安裝,最快也要18分鐘。相比循正途購買,只需一分鐘便完成整個過程,遠遠比下載盜版更符合經濟效益。所以亞馬遜賣的不只是電子書,還有「方便」這項最重要的附加價值。直到有一間華文電子書出版社一統天下之前,普及華文電子書的路相信仍然漫長。李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