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病人跟我說,很高興每次求診,毋須輪候太久,所以每次覆診她也會準時,我聽到後很高興,因為這正是我設計診所時的其中一個考慮。我自己也曾試當過病人求診,也想盡快獲醫生接見後可回家休息,所以我也希望能準時接見病人。
不過原來有些病人不介意輪候,認為一個熱鬧診所意味醫生醫術好,證明他們無選錯醫生,正如拉麪店一樣,人龍越長越有吸引力。試過好幾次我遇上一些無法預計的情況令等候時間拖長了,結果候診室逼得鬧哄哄,當病人進入診症室時,我連忙幾聲道歉,但部份人又顯得不太介意,還誇讚我生意比以前好。
回想起我小時候向參與學童保健的醫生求診,無論候診時間、求診後取藥,也是一個人也沒有,我常常認為那間診所陰氣很重,感覺不太好,心裏經常質疑這個醫生的生意為何這麼差。我又想起讀醫時被派到中環一名家庭醫生實習,那位醫生枱頭有部小電視可看到候診室的情況,他每次看到候診室坐滿了人才開始看症,我想他也明瞭我小時的心理,確保病人不會有一個較冷清的感覺。
我曾遇過一位病人覺得自己的時間特別珍貴,堅持每次求診時一定要立即獲安排見醫生,我後來直接告訴他做不到,建議他另找高明。畢竟醫生工作繁忙,也要處理突發事情,所以有時未必做到零輪候,病人亦不介意合理的等候。
不過,若每次覆診也要等上兩、三小時,相信要有拉麪迷的熱情才能堅持下去。其實現時通訊發達,大部份人也有手機,若真有延誤,護士可通知病人,讓病人有心理準備,也可防止候診室過份擠塞,同樣,病人遲到時,也可提早通知醫生。否則,病人見醫生遲接見,便遲些到達診所;醫生見病人遲到,又將預約時間提早,結果這惡性循環一直發展下去,便令等候時間越來越長。
畢竟,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過度輪候會對病人造成不便。我想怎樣才算得上合理的輪候時間並沒有準則,可能是行醫藝術的一部份吧!
精神科專科醫生 李德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