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持續升溫,不僅樓價向上,連帶租金也活躍起來。如樓價不變,市民負擔能力需大幅增加,才可收窄特首梁振英所指的價格與購買力差距。
儘管政府剛公佈的最新通脹率回落,失業率維持不變,兩者似乎有利增加購買力。不過,經濟環境是否如數字般理想,實有商確餘地。首先,政府解釋通脹率減低的原因,主要是房租升幅收窄和豬肉價格下跌,但房租受豁免7月份公屋租金,以及租金滯後經濟表現(通常為兩年租約)影響,實際租金及食物售價繼續向上,不知道有多少市民真的認為通脹回落。
打工仔難付高昂首期
大學生投入勞動市場,失業率不變,經濟前景好似樂觀,但魔鬼通常在細節中,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地產及社會工作活動業失業率升幅較顯著,而服務及零售業則有所改善,但大部份市民人工沒有增加,即使收入普遍偏低的服務及零售員工加薪,按他們的人工,有否能力應付數百萬元樓價的首期?曾有官員表示,首期可以二按輕鬆解決,他似乎忽略了申請也需符合收入與供款支出比例,而且貸款金額始終要月供還款,不足應付的仍是沒有買樓能力,為何要鼓勵能力有限的市民買樓?有人認為超低息及高通脹環境有利樓價,買樓收租直至額外印花稅期滿再變賣物業,收兩年租金。樓價有周期,兩年後怎樣無人知,如屆時樓價下跌,租金收入未必可抵銷損失,到時又要等樓價返家鄉嗎?
張一鳴
NeutronPacific創辦人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