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淪為政治口號 - 許漢榮

「教師專業」淪為政治口號 - 許漢榮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爭議,政府非但沒有認真聆聽民間的反對聲音,還要架床叠屋,弄個「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出來。這個本質是「口水會」的組織,從定名為「開展委員會」,已經明明白白向社會說明,政府根本不會考慮撤回這個政治任務。
當然,政府與其一眾支持者,是不會承認這是「政治任務」的。在這個問題上,政府的統一口徑是科目不是洗腦,亦不可能洗腦,因為其中一個理由是他們相信「教師是專業的」。然而,究竟政府對「教師專業」有多「相信」?就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

成了政府擋箭牌

首先,是教師語文基準試。回歸後,社會(尤其是商界)認為香港的學生語文水平(英文及普通話)越來越低,政府附和,並認為學生語文水平下降是因為教師的能力不足。在教育界一片爭議聲中,政府推出「基準試」,全名為「教師語文能力評核」,要求任教中小學英文科的教師,不論年資,除了其本科及師訓皆為英文而可獲豁免外,皆需要參加評核,及格才可繼續任教英文。而普通話科的教師,則可憑國內的普通話認可資格豁免部份考卷。所有未能獲得基準的教師,不論年資,皆不可繼續任教。當時教育界一片譁然,認為是對教師專業的踐踏,結果是甚麼?是仍然強行推行。
其次,是教師工會的成立。早在董建華任行政長官的年代,已提出成立教師專業自主的法定組織,將業內的專業要求包括學歷、進修、教師註冊、操守要求等由業界自理。可是第三位行政長官已上場,政府仍然採取「拖字訣」,並且巧立名目,把本來屬於專業自主的功能分拆為兩個政府的諮詢架構:由「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負責有關教師培訓的問題、由「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負責教師操守問題。然而,兩個委員會都沒有實權,只能向當局提建議,形同虛設。假如政府真的相信「教師專業」,那麼為甚麼不把專業自主還給教師?

以上兩項不過是較為明顯的例子,政府對於社會出現教育問題的非議時,思維經常是先數落教師的不是,把教育出現的問題都歸咎於教師,然後指令教師配合政府的要求,但從來沒有反省政府在教育問題的責任。當社會對政府的教育政策有所懷疑、甚或反對之時,「教師專業」四字忽然又成為了政府的擋箭牌,把自己的問題,不負責任地卸在教師的肩上,彷彿對社會說,教育有甚麼問題,都是教師的問題,不是政府的問題,因為他們是「專業」的。
這次「國民教育」的爭議,問題明明就在政府身上,但官員為了轉移視線,就把「相信教師專業」信口開河,將之淪為政治口號。
許漢榮
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