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老保釣莫昭如:世界唔需要英雄

八方人物--老保釣莫昭如:世界唔需要英雄

在歷史的時間線上,2012年8月15日會是一句簡短總結:「八名香港人登上釣魚台,內地掀起反日熱潮,港人生活如常」。在第一代保釣中堅莫昭如眼中,在世界末日的面前,民族主義已經過時,世界公民意識才是主流,「阿牛佢哋係強盜、係侵略者,同啲日本人一樣!佢哋好似好英雄咁,但我哋家呢個世界唔需要英雄」。他認為被「爭餐死」的釣魚台應該屬於飛鳥、海魚和海龜。

以反帝國主義為出發點

莫昭如的保釣故事,宛如黑白默片,放在40年前的火紅背景之中,難以抽空,也絕非保家衞國「咁簡單」,「我哋嗰陣時係企喺反帝國主義嘅立場,唔係咁民族主義」。在那個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留學回港的莫昭如出版《70年代》雙周刊,與志同道合的學生和朋友一起向公眾宣揚改革主張。
「其實我哋係先搞中文運動,然後發展到保釣,反對日本嘅帝國主義,美國侵略越南,關心貧富懸殊問題,為盲人爭取權益。我哋只係示威、遊行、搞出版、寫文章,從來冇諗過要去釣魚台,連釣魚台實際係點都唔知。」
當年的公安條例苛刻,71年多次保釣遊行都受警方打壓,莫昭如在同年的5月4日被捕,「三個人以上着埋同色嘅鞋,都可以話你非法集會,但我哋唔理,公民抗命,最後先爭取到喺維園集會。我哋保釣唔係保國土,係爭人權、反英殖」。
那些年的保釣運動,孕育了今天的民主派,眾人陸續加入各種壓力團體。一路走來,演變為80年代的政黨政治,以不同的身份延續當年的大志。

領土之爭已致很多戰爭

年紀比他輕,但同樣出入過《70年代》報社的陳毓祥,卻定格在國土之爭中。96年日本右翼青年建燈塔,香港掀起新一波保釣運動,陳請莫昭如分享保釣經驗,「我當時已經認為釣魚台係屬於飛鳥、海魚同海龜,又改《釣魚台戰歌》啲歌詞,將『我們要蔑視那東洋海盜』改成『我們要蔑視人類強盜』」。
對他來說,阿牛等人是保釣後輩,「佢哋係強盜、係侵略者,同啲日本人一樣!佢哋好似好英雄咁,但我哋家呢個世界唔需要英雄」。他搖搖頭,「對我嚟講民族主義係過咗期嘅term,令我哋俾野心家、統治者利用嚟做好多壞事。領土之爭已經導致好多戰爭,呢個世代應該係講GlobalCitizenship(世界公民意識)。」
從網民的反應,莫昭如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我相信年輕一代都有類似嘅想法,關心地球嘅將來,唔同意咩都以發展為大前提,爭爭爭,爭嚟做乜?爭咁多石油,點解唔乾脆用少啲油」。
他認為自己是參與了另一個保釣運動,為所有生物尋求更好的生活,界限不在一國一族,「人類不斷蹂躪呢個世界,中國大陸家已經冇咗藍天,河水都唔飲得,再唔講綠色生活,地球死梗」。
記者 張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