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電車的確不是英國發明的,但電車之於香港,有一種很殖民地式的存在:永遠的滋油淡定、官仔骨骨、在聳動鬧市中從容地走自己的步伐,像個英國紳士。由它鎮守住的港島北區,像一道自由行如何都僭越不了的最後防線,當中隱藏了某種節奏、某種微妙的默契,似乎只有老香港才懂。
記者:劉嘉蕙
攝影:黃子偉
鳴謝受訪者提供歷史圖片
電車票MadeinLondon
早期電車車票全部在英國印製,車票上有「London,England」字樣。直至1967年香港暴動,本土意識抬頭,為平息民間不滿情緒,電車公司改於香港印製車票,內容及設計大致無異,只是正面底部換上「HK」字樣。在1977年車票制度取消前,通常一部車三人行,上下層車廂設售票員各一,車長則專心駕駛。早期售票員請男不請女,至1971年才出現女性售票員及女司機。為體諒女員工有家庭要照顧,電車公司更特設「女人更」,方便她們回家煮飯。
拖卡歲月17年
電車拖卡曾出現於1965至1982年間,因60年代大量新移民湧入,為增加載客量,電車引入可載36人的單層拖卡,設於雙層電車之後,全盛期有22輛拖卡於路面行駛。所有設有拖卡的電車,都會在左上角髹上黃黑斜線標誌,以資識別。而由於太古城路段有一斜坡,影響負荷,大拖細電車只行駛於堅尼地城至北角路段,與港島東居民無緣。不過拖卡當時收取頭等車資,卻沒有提供頭等座的視野;加上有拖卡的電車速度較慢、噪音較響,需求日降,最後於1982年全面退役。
1930年代金鐘附近,同一地點有電車做背景的舊照,價錢可相差一倍。
等回來的車票
在香港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張順光(Alan)成長的年代,即是50、60年代的香港,坐電車是要買票的。那時車票一毫子一張、來回就要兩毫,夠他吃一個豐富午餐,「阿媽畀兩毫子你,唔會捨得用嚟搭電車。」
一星期總有一次,家住中環的他被「恩准」坐電車去銅鑼灣探婆婆,每次未出發先興奮。電車埋站,他金睛火眼留意售票員手上的票,盤算幸運號碼會不會落到自己手上,「即係四個1、四個2,冧巴靚嗰啲囉。最威係儲齊一套,多咗會同人交換,好似家啲人儲閃卡。」計過還有幾個才到幸運號碼,他就會很紳士的讓別人先上車,強掩心中雀躍,等心水「落網」。但也有失算時,「試過有一次,明明到我啦,點知突然有人插隊攞咗張飛。」他不忿悉心部署食白果,膽粗粗叫人跟他交換手上車票,「唔問猶自可,一問,人哋先知係靚冧巴,收起唔肯畀我。唉,教精咗佢,多隻香爐多隻鬼!」事隔幾十年,已經儲得一枱靚冧巴的Alan,說起舊事仍一臉揼心。
近年另一件令他揼心的事,是接受傳媒訪問。他愛電車,88年開始儲電車物事,不小心成了傳媒之友,「特別回歸前那幾年,出書、上電視、上報紙,做好多訪問,一個搵開個個都搵。」這十幾年,電車熱耐唔耐翻發,可能是因為《電車男》、可能是股權易手,總之一有電車話題,他就會被Call爆機要求Set架生重溫舊夢。他說,有知名度不煩,煩的是「吸嘢」難了,「儲嘢好似吸毒,不能自拔……就算人哋當我係專家,我都要不斷吸嘢、讀資料,唔可以停。做訪問好痛苦㗎,呢啲收藏品喺報紙揚一揚,即係又升值。但我仲要繼續吸嘢㗎!無十幾年前咁抵玩嘞!」
不能忍受無電車書
年代是這樣看出來的:Alan跟Eric都有出過電車書,話說60年代至80年代頭電車界別出現過一款叫「拖卡」的事物,50後的Alan在書中以一格輕輕帶過,80後的Eric則用上六版紙去講。記者跟Eric年紀相若,也對拖卡嘖嘖稱奇了一番。懷舊,或者沒所謂遲來先上岸這回事,只是遠近高低各不同。「年輕一輩想儲電車收藏,確係好難,因為供應就得咁多,有收藏價值的一定被炒到好貴。」像車票,Alan可以拿私伙做珍藏,但出世時連車票都未見過的Eric只能一張一張地買。
電車今年108歲了,出世遲了幾十年,來不及看它的光輝歲月,Eric用情卻不比其他人淺。沒法子儲第一手珍藏,他自己設計產品找公司做;書局沒有講電車的書,他自己寫、自己畀錢出書。去年出第一本,1,500本一年賣光;今年7月出第二本,硬皮近300頁,文字設計一手包辦。他有正職,出書居然快過不少專業寫手,「我唔可以忍受書局無電車書賣!」還做了中英對照,「我想俾外國人認識香港電車。」嗯,社交網絡世界,曝光率就是王道,的確很是這一代的思維。
同樣很這一代的,是他乃少有覺得「電車應該要變」的電車迷。上一代人喜歡原汁原味,他不介意電車改頭換面裝冷氣,最好變埋Café,「舊的很好,但留幾架就夠,它需要發展、進步,才有生存空間。」他希望大家喜歡電車,是因為它方便、舒服、有價值,不單單因為要懷舊,「不變,其實是很危險的事。別忘了電車之所以能撐到百多年,就是不斷求變下才出現的結果。喜歡電車,就不要讓它停留在這一代。」
電車小史
1901年:英國頒布《香港電車條例》,通過於香港島興辦電車系統,同年香港電車公司在英國倫敦註冊。
1903年:電車開始施工,第一代電車是單層設計,於英國製造,以組件形式運抵香港裝嵌。車廠設於銅鑼灣羅素街,鄰近堅拿道發電廠及內河,方便取得水及煤。
1904年:電車開始行駛。
1912年:雙層電車投入服務。
1922年:香港電車公司經營權全歸香港,成為獨立控股公司,主要股東是怡和洋行。
1941-:日佔時期,市面行駛的電車
1945年:由戰前百多部銳減至15部。
1953年:北角電車總站啟用,開設往來北角至港島西的新線,以舒緩筲箕灣線的擠逼。
1965年:引入單層拖卡。
1972年:電車取消等級制劃一收費。
1974年:九倉收購香港電車公司。
1991年:霎東街車廠被拆卸,原址興建時代廣場。
2009年:九倉將一半股權售予法國威立雅集團。
TRAMARTGalleryEXHIBITION
日期:8月29日至9月26日
地點:灣仔大有商場中庭地下
查詢: http://www.facebook.com/TramArt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