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急症室輪候時間不達標緊急病人等逾一小時

五急症室輪候時間不達標
緊急病人等逾一小時

【本報訊】公立醫院急症室輪候時間越來越長。今年3月至5月有五間急症室的緊急個案,輪候時間不達標,較上年度多兩間。情況最差的威爾斯親王醫院只有66%屬緊急類求診個案達標,即病人能於30分鐘內獲診治,達標率較上年度的71%更低。有急症室醫生表示,緊急病人情況可以很嚴重,輪候時間延長隨時令病情惡化。
記者:陳沛冰

公院急症室將病人分流為五類別,第一類屬危殆,需立即診治;第二類屬危急,目標是95%該類病人於15分鐘內獲診治;第三類屬緊急,目標是90%該類病人於30分鐘內獲診治;第四及第五類屬非緊急,沒有目標等候時間。

威院情況最嚴重

上年度的15間公院急症室,只有三間的緊急個案輪候時間不達標,包括威院、伊利沙伯及聯合醫院。但今年3月至5月不達標的急症室卻增至五間,而且不達標比率更增加了。
表現最差的威院只有66%緊急個案達標,較2011/12年度的71%更低;伊利沙伯醫院只有83%緊急個案達標,低於上年度86%。不達標醫院還包括北區、瑪嘉烈及聯合醫院。整體急症室亦只有89%緊急個案達標。

威院急症室緊急個案輪候時間連續兩年不達標。

瑪麗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唐漢軍表示,以往暑假是急症室淡季,但今年已沒淡旺季之分。他以本月平均每日有360人求診為例,與冬季平均每日370至380人求診相若。近年公院急症室求診人次增加逾10%,當中不少是被分流為緊急個案的老人院長者個案,「睇老人家嘅時間長好多」;加上人手短缺,部份緊急病人要輪候逾一小時。
香港急症室醫學會會長蕭粵中表示,部份病人病徵不明顯,例如心臟病發,「長者都唔識叫痛」,又沒有典型心絞痛病徵,照心電圖未必有特別發現,便被分流為緊急個案,直至醫生診治才發現是心臟病。輪候時間長對心臟破壞較大,增加出現併發症風險。
威院表示,急症室有三個醫生空缺未填補,院方已聘請兼職醫生,並向自願加班醫生發放特別酬金等增加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