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監獄實驗 - 小寶

蘋果樹下:監獄實驗 - 小寶

好萊塢前年發片《TheExperiment》─內地字幕組的譯名是《死亡實驗》。它是近四十年來承題而傳的系列作品之一。《死亡實驗》改編自2001年出品的同名德國電影。德國片《死亡實驗》取材於德國作家馬里奧.佐丹奴的小說《黑盒子》。《黑盒子》的靈感直接來自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的斯坦福大學監獄實驗。

上世紀七十年代還是蘇美冷戰時期,美國軍方的錢多到用不完。美國軍界當時資助了不少科學研究項目─包括社會科學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經費便是來自美國海軍。那個時候的海軍監獄暴力叢生環境惡劣,軍方想通過研究謀求改善之道。津巴多設計這項實驗只想澄清一個問題:監獄內的殘暴究竟由誰造成?囚犯通常殘忍好鬥蔑視人倫法紀,而獄警也很可能天生具有暴力傾向威權性格,是不是這兩方面的惡人讓監獄環境日趨惡化?有沒有另一種可能,監獄自身的社會結構,激發催化了各種邪惡暴力的因素,讓監獄成為地獄?究竟是惡人造就了惡劣環境,還是惡劣環境造就了惡人?用心理學的術語說,邪惡行為中的環境歸因(situationalattribution)和性格歸因(dispositionalattribution)孰輕孰重?
津巴多想,既然要做實驗,乾脆就造一座監獄看看。他把斯坦福大學心理系大樓的地下室改建成一個模擬監獄。用每天十五美元的報酬在七十五名應徵者挑選了二十四位受試人。津巴多用隨機的方式讓一半受試人扮演獄警的角色,另一半扮演囚犯的角色。他告訴受試人,整個實驗時間兩個星期,兩個星期內,囚犯的各項人權將被懸置,獄警除了不能毆打囚犯外,可以用各種方法維持監獄的秩序。
這二十四人都是通常意義上的好人。假如壞人是壞監獄的原因,那麼二十四個好人將創造十四天的天堂傳奇;假如監獄─它的權力結構─就是壞監獄的原因,那麼接下來的兩周會是一個悲慘的地獄故事。

不到兩天,在模擬的監獄裏,一個真正的監獄型社會浮現。獄警縱情享受權力的樂趣,虐待、折磨、侮辱、打擊囚犯,囚犯集體精神崩潰,三十六小時後,一名囚犯退出實驗,接着又有四名囚犯陸續退出。剩下的囚犯精神頹唐逆來順受憂心忡忡。第六天,津巴多當時的女友、後來的妻子心理學家瑪斯拉奇來到監獄,她完全嚇倒了。她大罵津巴多把模擬監獄變成了一座瘋人院。津巴多在瑪斯拉奇的勸說下立刻終止了實驗。囚犯聞訊後如釋重負,但大部分獄警卻非常失望。
按照津巴多的解釋,權力讓獄警腐化,權力迅速地吞噬獄警。獄警享受、炫耀、濫用權力,對他們支配下的其他人類沒有任何公正憐憫。在獄警暴政下的囚犯則心理飽受創傷,表現為悲觀厭世、消極求存、意志人格缺失的囚犯綜合症。
當二十四名受試人走出斯坦福大學心理系地下室的時候,他們再也不是六天前清白單純的良民。他們都變了,人品變壞了。當然,獄警和囚犯各有各的壞法。
斯坦福實驗中的監獄其實是一個縮微化、極簡版的專制社會。權力黃線左右,分別是主宰一切的暴君和任人宰割的賤民。津巴多有一個觀察十分犀利:囚犯(賤民)在暴政下遭受的精神損害心理創傷全面深刻,無人幸免。反而獄警中有一些人可能免於腐化─斯坦福實驗中只有三分之一獄警事後測出明確的暴力傾向。如果再做一次實驗,讓獄警和囚犯的角色互換,原先囚犯的行為可能更為乖張,表現得更殘暴、更凶惡。一個監獄型社會良性改革的希望,應該在那些有良知的獄警身上。

來稿請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