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國務院前總理朱鎔基到上海一遊,觸動政界,其實朱鎔基到上海,是為觀賞頂級京劇院名角新秀演出的春節京劇晚會。京劇博大精深,一腳踏進去便泥足深陷,縱橫股壇逾60載的老行尊董偉,小時候在上海學京劇,近年再續前緣,每星期跟老師上課三天,跟上海總會理事長王緒亮、副理事長鄒星培、鄭仲河等,透過學京劇練氣養生。
記者:黃碧珊 攝影:梁志永
董偉是一班上海富豪的御用經紀,自幼便接觸京劇。「小時候與幾個叔叔一齊住石庫門(老上海住宅建築,類似北方的四合院,左右廂房圍繞天井,正面是客廳),爸爸及叔叔請老師教他們唱京劇,我也在旁看。」
當藥劑師的父親在董偉十多歲時過身,董偉16歲已跟隨從事股票的叔父擔任上海交易所經紀。「賺到錢便花在看京劇,每星期也看兩套。」睇得多也想學,找來老師上課,學了約半年便遇上中國改革開放,惟有丟下興趣跑來香港做股票經紀。
一首歌學三年
在開市時忙落盤,收市後又要應酬聯誼,這種既緊張又忙碌的生活已過了約六十年。四年前,決定延續小時候的興趣,參加私人會所上海總會所設的京劇興趣班。上海總會的理事及一班富豪會員都醉心京劇,所以於會所開闢一個放滿樂器的京劇專用房,又從聞名的上海京劇院請來著名的琴師范文碩負責任教。
老師除了教唱腔,還會即席用京胡、阮咸、鼓、鑼及鈸等樂器伴奏。「平日得我與太太兩個票友(京劇愛好者),用一、兩種樂器伴奏便可,星期六開票房(票友聚會),就會用上多個樂師,現場感更佳。」
范老師一邊伴奏,董偉站在房間中央,唱起約七分鐘長的《借東風》,中氣十足,聲音嘹亮。「已習慣在交易所落盤叫價,唱歌沒有問題的。」他沒學做手只專注唱腔,單是這首馬派腔的《借東風》他足足學了三年,逐個字、逐個音去學,才得今日成績。「京劇歌詞在普通話中會夾雜其他讀音,就算同一個字在不同劇目,發音都不同,既要背歌詞還要記讀音及節奏。」記者覺得他唱得悅耳動人,但他卻謙稱自己是幼稚班生。
昔日親人經常看以馬連良為代表,唱腔瀟灑飄逸的馬派,他也被感染喜歡這唱腔;另范老師又善長以余叔岩為代表,韻味綿長、蒼勁的余派,兩個派系的唱腔他也學。第一首學的曲是《四郎探母》,「小時候,爸爸及叔叔們學這首曲,我也學過一陣子,但沒有完成,幾年前再學京劇首選這曲。」是情意結也是懷念已故親人,令他經常曲不離口。
博大精深的國粹
在清朝乾隆55年(1790年),南方四大徽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及春台班陸續到北京,聲腔及劇目豐富,故甚受乾隆青睞。至道光年間(1821年後),湖北演員也進京。融合徽劇與漢劇,吸收秦腔、崑曲、梆子、戈陽腔等,加上北京語音與腔調,成為京劇;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主要以胡琴及鑼鼓伴奏,被視為國粹。主要流派有約30多個,並分有正旦、花旦、老旦、老生、武生、小生、花臉、大花臉、二花臉及丑角,各流派有不同的代表劇目。
京劇名師
上海總會的京劇老師范文碩,曾於中國四大京劇院之一的上海京劇院任京胡琴師,其父親范石人是著名余派研究及教育家,現時最著名的余派老生王珮瑜也是范石人的學生。范文碩在10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京劇,除余派外,還善於其他十多個主流派別,如以梅蘭芳為代表的梅派、程硯秋為代表的程派、馬連良為代表的馬派、李多奎為代表的李派、楊寶森為代表的楊派,以及裘盛戎與父親裘桂仙為代表的裘派等,是少數懂得逾十個派別的京劇老師。不過要追隨大師學京劇,必須透過上海總會的安排。
四大名旦
梅派
以梅蘭芳為代表,唱腔端莊典雅,代表劇目有《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遊園驚夢》、《洛神》及《穆桂英掛帥》等。
程派
以程硯秋為代表,唱腔深沉委婉,代表劇目有《鎖麟囊》、《青霜劍》、《亡蜀鑒》、《碧玉簪》、《荒山淚》、《春閨夢》及《馬昭儀》等。
尚派
以尚小雲為代表,腔俏麗剛健,代表劇目有《昭君出塞》、《雙陽公主》、《三娘教子》、《南天門》、《二進宮》、《花蕊夫人》及《峨嵋劍》等。
荀派
以荀慧生為代表,唱腔嬌雅柔媚、俏麗多姿,代表劇目有《辛安驛》、《花田錯》、《紅娘》、《玉堂春》、《游龍戲鳳》、《棋盤山》及《魚藻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