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觀點:歐債陰霾困擾後市 - 鄧嘉南

摩根觀點:歐債陰霾困擾後市 - 鄧嘉南

歐債危機由希臘債務問題浮現開始,至今已超過兩年,其實危機的源頭早於1991年簽訂《馬城條約》時已植根,至歐元區各國採用共同貨幣後,因經濟未能適應,引發了各種相關經濟、社會和金融後遺症。
自2000年歐元面世後,利率下降最初促進了工資和消費上升,但趨勢未能維持,因為歐元區各國語言不同、貿易存在障礙,以及核心國家不願意無休止地向弱勢國家提供融資,都令採用共同貨幣後所需要的調節無法實現,包括將工人由高失業地區遷移至低失業區、投資轉向前景較佳行業、企業重組,以及當局持續對工人和企業提供支援等。

歐股市盈率吸引

演變至今,歐元區的現行架構已難以適應當前形勢,決策當局提出多種解決方案,期望達致更大程度的財政和政治聯盟,而這亦是歐元區繼續生存的先決條件。迄今歐盟和歐洲央行的應對措施,主要集中在拯救無力還債的國家或其銀行體系,冀能給予時間進行改革,令財政恢復平衡,藉降低工資或提高生產力,以恢復競爭力。德國的成功主要有賴壓抑工資,不但可維持低成本,亦有助防止進口過度上升。
歐元區的困局,是需要更多資金為周邊國家「買時間」,好讓其進行所需調節,但債權國(主要是德國)卻不獲保證有關國家落實調節,亦無法確定歐元區維持一體化。若歐元區最終解體,債權國不但損失在拯救方案中的出資部份,亦要分擔歐洲央行在購買主權債和向銀行提供貸款的損失。這解釋了德國為何建議若要共同發行歐元區債券,必須先經進一步政治和財政融合,特別是歐盟可控制國家財政預算。
事實上,歐元區沒有必須解體的經濟理由,因為理論上歐洲央行可無限量印鈔,而整個歐元區亦可支持總體債務水平。只要財政轉移持續,各國仍有政治決心,可繼續維繫歐元區。
對於投資者來說,市場對歐洲形勢的憂慮,以及央行運用量寬政策作出的大規模干預,已令股票和債券的估值出現頗大差距,歐股市盈率尤其顯得吸引。不過,歐債危機對風險資產構成的壓力仍會持續一段日子,有意入市者應作好長線投資準備,並注意分散風險。

鄧嘉南
摩根資產管理機構業務拓展總監
http://www.jpmorganam.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