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牛市已逝 贏變輸中信泰富錯過黃金三年

鐵礦石牛市已逝 贏變輸
中信泰富錯過黃金三年

【特稿】2006年購入西澳洲磁鐵礦的中信泰富(267),自此被「寃鬼」纏身。這隻「寃鬼」不但需要源源不斷的「水喉」,更令中信泰富烙下炒燶外滙的疤痕,而投產日期七度押後亦使公司飽受折磨。假若當初找到治「鬼」良方,鐵礦如期在09年初投產,中信泰富便可「食盡」過去三年鐵礦石的升浪,成為獨當一面的礦企。
記者:陳韻妍

拖拉近四年,鐵礦七度延期投產,中信泰富錯過了過去三年的鐵礦石牛市,損失不菲。以中信泰富鐵礦年設計產能2400萬噸,過去三年鐵礦石平均價143.66美元計算,七度延期令公司損失的收入約103.44億美元(約806.8億港元)。

常振明任主席的中信泰富,因澳洲鐵礦問題,錯失良機。

實際損失料逾800億

中央08年底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措施,拉動基建振興經濟,令鋼鐵等工業原材料需求大增,造就商品市場之後三年的黃金檔期。由於中國缺乏優質鐵礦石煉鋼,需要倚賴外國進口,遂推動鐵礦石價格上揚。09年初鐵礦石每噸約70美元,供不應求的矛盾推動價格不斷上漲,去年初曾高見190美元,礦商個個賺到盆滿缽滿。
由於鐵礦石過去幾年價格高企,遂吸引不少企業投資開採鐵礦,意味未來數年將有大量新產能釋放,鐵礦石在供過於求的預期下,未來價格料難復當年「勇」,現時價格已回落至約120美元,故中信泰富的實際損失分分鐘超過上述估計的103.44億美元。
中信泰富等待鐵礦投產的同時,鋼鐵業環境亦由榮轉衰,主席常振明上周便指,現時特鋼市場的環境是十年來最差。公司最初收購鐵礦,便是想為下游的特鋼業務提供穩定而充足的上游礦石,可惜如今鋼鐵市場面對產能過剩及微利潤的雙重打擊,即使鐵礦最終在11月投產,銷情將不如09年。

構成龐大財政壓力

07年中信泰富揀選中國中冶(1618)為鐵礦的總承包商,總開支預算約25億美元。其後澳元升值令成本急漲,加上欠缺經驗低估建設難度,中信泰富須不斷向鐵礦「泵水」,截至今年6月總開支已飆升至78億美元(約608億港元),對公司構成龐大的財政壓力。
人算不如天算,倘鐵礦按照原訂日期09年初投產,中信泰富便不用承受澳元升值引發成本暴漲的風險,更不會墮進鐵礦所掀起的「無底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