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銅牌讓我們眼濕濕

採訪手記:銅牌讓我們眼濕濕

如果不是這五環,這個差不多150歲的St.Pancras火車站,只會像一件陳年的藝術品,讚嘆完就拋諸腦後;過去17日的倫敦奧運,小記日日都從這裏出發,每天發掘新事物,當中有苦有樂,但無損對這古舊車站的愛慕。
樂的不用說也猜得到,能繼04年雅典奧運後,再次現場目睹香港運動員站在頒獎台上,走去影頒獎相時途中遇到另一名香港記者,他眼濕濕的,只佻皮的說:「只是場館氣溫太高,眼鏡有水蒸氣而已!」大家盡在不言中。見到小小的香港,資源有限下能出到一個奧運銅牌選手,誰不感動;在此再多謝李慧詩為香港人的付出及努力。
苦的是就算對英國有多大的情意結,有些事不對就不對。像今次倫奧,講到明做個慳錢的奧運,我了解,但工作人員的質素也不能求其;試過很多場館,明明他們穿着志願者或者工作人員制服,但無論問路或者問往場館的方向,真的十問九不知。聽說今次倫奧連一個繙譯也沒有預備,我們懂英文的就算了,不懂英文的真是叫天不應;這17天在街上看到的,或是從報章、電視見到的,都對倫奧讚不絕口;其實,大英帝國真的有點自視過高。
文:徐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