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在港開分店,朝聖者眾,我的感覺是怪怪的。
原來香港人有這麼喜歡看書嗎?就像每年書展無論如何逼爆人潮,我還是不相信,香港是閱讀風氣興盛的城市。公車地鐵,打機玩手機看報的人多?還是閱讀的人多?有幾多人出門七件事,必定要有書?打風落雨唔使返工,我們指定動作便是「煲碟打牌打機」,很少有人「難得打風刨定兩本書先」。
當你拿出書本閱讀,有幾多人會說笑「嘩好有文化氣息」、「嘩好勁啊你睇咁多書」?這種反應,代表閱讀在香港仍是一件「不入屋」、太「煞有介事」的一項活動。你不會讚嘆一個人看很多電影聽很多CD吧?
誠品其實像星巴克,賣的不只是書和咖啡,還是一種「生活品味」。
星巴克吸引不怎麼喜歡喝咖啡的人也要走進去坐一坐,它令你相信,在星巴克飲咖啡是一件很有意思很有品味的事。同樣,誠品讓一些其實不怎麼喜愛閱讀的人,也要入內翻書,因為「逛誠品」已經是一件很有型的事情。
誠品還代表了台灣文化,香港人對台灣一向很有好感,由選舉朝聖到「那些年」效應到龍應台到五月天,台灣的軟文化成功佔據香港。
但這亦是我不自在的原因。喜歡閱讀的人,當然歡迎誠品這種優良的閱讀環境,但即使沒有誠品,也不會減低閱讀的興致,畢竟閱讀的主角應該是「書本」。未有誠品前,我天天逛二樓書店,一樣購得心頭好,一樣讀得很有意思;我奇怪那些「逼爆誠品香港店」的市民,既然表現出對閱讀如此饑渴,平時他們到哪裏解決「閱讀的需要」呢?
二樓書店愈開愈高、愈開愈少,逼爆誠品的人潮,怎麼未見出現在本地小店?
真正喜歡閱讀,踎在家中馬桶一樣「不忍釋卷」,非要製造一個優美時尚的環境、市民才肯閱讀,其實是悲哀;因為我一直以為,閱讀本身已是很有品味的一回事。只要有好書的地方,那便是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