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堂:天天向上 不袖手旁觀

元氣堂:天天向上 不袖手旁觀

被譽為「香港文化教父」,榮念曾名氣很大,但記得他畫漫畫的人不是太多。他的漫畫叫《天天向上》,主角「天天」,與比利時的TinTin不一樣,後者名氣大,近年更被史匹堡拍成電影,天天卻如榮念曾的其他作品,帶實驗性。不過港產天天也走出格子,變成了交流實驗平台。一系列「社區校園創意拓展計畫」活動在全港四十多所學校舉辦創意工作坊,完成作品也一一展出,「從前天天雙手插袋,但近6年覺得不應再袖手旁觀了。」

記者:何兆彬
攝影:楊錦文

「天天向上」源至毛澤東

「30多年前我在畫漫畫時,畫好了,我又把他們給朋友,叫他們在上面填東西,再把它們收集起來,這於我而言,是個遊戲,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展覽。」榮念真:「1979年,藝術中心開幕不久,德國女人Berger看到了,她就叫展出作品,我想想,也不壞,就展出了,那是第一次。當年好多小朋友來看,他們的回應令我再思考,再發展。漫畫的最初只是讓我自己跟自己溝通,或跟別人溝通,但它後來像個副刊專欄,甚麼人都來寫,到後來,你發現你處理專欄是有創意的,就會吸引好多人來寫。」他的漫畫主角「天天」頭髮熨得貼服,穿件「文化衫」,右手高高舉起,手指遙指遠處,驟眼看來就如鄧小平或中共領導人一樣,不少人認為是有其政治含意的,「不是,我這是來自《百年孤寂》,當年我們在討論人類是否有一個動作,是其他動物都沒有的,連馬騮都沒有,那就是『指』。我們再討論,指是有方向的、有形象的,結果我們拿了這來做1982年的作品,《百年》到了去年共發表了十次。同時我在發展自己的漫畫作品,從前我的『天天』是雙手插袋,袖手旁觀的,直至五、六年前我說不好了,不要袖手旁觀了,讓他把手拿出來吧。結果他只拿右手,左手繼續插袋。你問我他是否有政治成份,大概是因為『天天向上』這句話是毛澤東講的(按:是毛澤東送給小朋友的勵志語),所以別人就說我很政治了。但其實上面是甚麼呢?是天空還是飛機?這與認識有關係了,人先望上去,才會指,認識就出來了。」右手45度舉起,難免又令人想起希特拉及港產梁書記,「我們毋須被過往的符號綁住嘛,一是希特拉,一是毛澤東,當然這麼舉起,在樣板戲內是常有的,指是人人都有的,何必給他框住呢?」天天出道32年,今年發展成交流平台,走到學校,辦工作坊,辦成一個個展覽。

■梁展邦作品

■陳幼堅作品

■日本ChikaraMatsumoto(近藤聰乃)作品

■KenjiWong作品

■冼美玉作品

■日本KazuakiMurai+RicaOno作品

■曾嘉琪作品

■日本AkiyukiIna(伊奈章之)作品

■靳埭強作品

香港缺創意藍圖

訪問前榮念曾剛到過洛陽,又到了東京,「我在思考一個城市怎樣可以更有創意,所以正在做這題目,我又訪問了當地城市人,看有何新的指標,看這城市是否有創意。我有幾個假設,一是看城市規劃,二是看文化經濟,三是看看創意教育,四是看公共媒體及空間是否活躍,五是看你有沒有作創意研究,六是看你有沒有做創意的倡議,這正好是我現在在做的事。如果六個元素都有,一個城市是否更有創意呢?」他即將把這題目做成展覽,11月展出,城市中也包括香港。那麼在榮念曾眼中,香港的創意如何?「因為有了西九,香港開始在討論城市規劃,例如警察宿舍是否改變用途等等。至於創意經濟,因為香港政府終於成立了『創意香港』辦公室,在商務經濟發展局下,專職推動香港創意,但遺憾的是它不是在推動香港創意文化藍圖,而是等大家來申請,這就是香港的典型的毛病,它好像很民主,但它實在應該主動一點!」他說,這其實也是文化界推政府才做成的,「大家不斷推曾俊華,結果他才做;然後大家說不要請一個政府內部的人去領導,於是他又請人了;由於大家未叫他一定要推動香港創意藍圖,結果他就只是放了一筆錢在那兒,等大家申請。」他又談到公共媒體:「媒體的老闆有創意,編輯/記者就有創意了,但若果沒有,屬下就是填填格子吧了!談創意,若果你是有文化底蘊的,自然容易有創意了,但香港的公共媒體文化底蘊是弱的;香港有沒有創意智庫?智庫都是政治性的,於是我在拋磚引玉。如果有這六個元素,城市就有創意了。」

■學生作品,用幾吋高的「天天」畫到「烏喱單刀」,但從中也見創意。

■在香港40多所學校舉辦了工作坊,接觸3,000多個學生。

香港教育技術主導

想來也怕怕,香港的「創意香港」辦公室,是位於商務及經濟發展局(CEDB)下,即是說,政府眼中的創意只限於一盤生意了,「想當初我畫《天天向上》,一點也沒有想過,也從來沒有想過日後要怎樣的。我做,只是因為我很想做,在裏面又發現了好多自己,好有趣!很多漫畫都在乎溝通,到了後來我再找藝術家幫忙、在我的公仔上面創作,有些人在公仔上面畫東西、有人寫日記、有人放花、寫自己遺囑,甚麼都有,他們都有表達自己,當然你也可以說他們宣傳自己,但眾生平面,大家都是只有這麼多的平面,我只是提供平台,令大家有這個參與、活動,作一個集體創作。今年我又跟了好多朋友做,人數將近3,000人,給他們在公仔上面加加減減,做一些批評跟自我批評。我覺得批評與自我批評好重要。」記者提醒榮念曾,想問他對政府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管理「創意香港」的看法,他答:「嗯,我對它給我多少空間,比較關心。他們這樣做,大概是因為世博會很成功,世博會是香港政府辦的,CEDB比起其他部門更積極,他們想把它推廣到小學去,作為一種公民教育,這樣我覺得幾好吖!當然作為公民教育有兩個層次,一是參與活動、集體創作是重要的,集體創作有集體精神和集體自由,二是長遠來說,怎樣去改革香港教育課程。因為香港的教育課程太僵化了,全部以技術主導,這些年來我不斷討論。」他向來關心香港教育,是九龍塘兆基創意中學校董,「香港的經濟早已轉型了,早不做輕工業了,在做服務業、金融嘛,那你怎樣Upgrade落去?搞金融的人也要有創意,搞服務業也一樣。勞工早就進入內地了,我們現在在做Designer(設計師)、Manager(管理)了,甚至是DesignofDesigners(設計設計師)了,那我們怎去DesignofDesigners呢?」

政府以為藝術家是免費的

榮念曾不願批評政府用CEDB來管創意香港工作室,記者也理解,事源這次展覽,就是CEDB主辦的。但據傳CEDB找了他多次,他一直推,後來才終於答應幫手,點解?「哎,政府的Bureaucracy(官僚)好緊要,他們好想做,但又綁手綁腳,這樣又不行,那樣又不行,Set好多Guideline出來,我說這麼綁手綁腳,不做了。過了一年,他們又回來找我,說不做太嘥了。他們很多規矩,例如寫明『不會支付你任何ArtistFee(費用)』的,我說不支付也不要緊,但你的想法很奇怪,認為藝術家就是免費的!我當然不同意!但我後來想想,如果這一次可以接觸到3,000個小朋友、成人,我得到的報酬,是比起任何人都大的。雖然如此,我必須把真相說出來,因為政府必須尊重藝術家。他不尊重我,我就記錄下來。政府是很不尊重藝術家的,但我很珍惜這次機會,CEDB內也有有心人,要不然不會再回來找我。」
30年前,由一個人在家中爬在案前畫成的小漫畫,《天天向上》今天已變成了一個交流平台,甚至跨越國際。二月他就《天天》到了日本災區做交流,「當地有一半人遇難了,又有一半人沒有了父母。去之前他們提我,不要跟小朋友提災難,但我很奇怪,他們天天面對,你叫我怎樣不提呢?結果其中一個日本學生,就在公仔上寫滿了死,他說腦海都是死亡,我就說:死的相反也是很有趣的,結果他在上面又寫滿了『生」,這是交流;另有一個學生,說想做木乃伊,拿了廁紙就把公仔包起來,還在紙內滲着紅色顏料。他表達出來,總比起憋在心裏面好。」這次香港展覽,也展出部份日本藝術家作品,而其實與日本的交流還未完:「今年日本11月舉辦設計周,正與香港政府洽談,想要『天天向上』變成一個交流平台,我覺得這樣也不錯。」

展覽場地:

荃灣大會堂(8月16日-8月29日)

九龍公園拱廊(9月2日-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