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期貨最初只用作農夫的對冲工具,當農作物失收時,農夫仍可以有一定收入。後來有關期貨轉化為衍生工具,被投行及其他投資者利用作投機炒賣,令有關農產品價格更為波動。
市場泡沫增大
農產品期貨最初的運作模式,是農夫在收成季節前,向交易員出售該季農作物。若失收,農夫仍可賺取回報。有關對冲交易受監管,糧食真正價格不會受投資市場影響。
不過到90年代,美國及英國批准推出農產品期貨衍生工具,農產品期貨開始受歡迎。06年美國次按風暴後,銀行及交易員更將退休金及股票等資金轉至較安全的商品,例如農業商品。
MastersCapitalManagement基金經理MikeMasters指,假設部份地區因天災導致農作物失收,正常來說每蒲式耳價格只會增加1美元。然而由於投機炒賣佔市場的70%至80%,農作物價格會上升2至3美元,以抵銷額外成本,相反跌市時價格跌幅亦會較大。
另有分析指,由於投資者不斷買入農作物期貨,令價格持續上升,交易員會延遲銷售或積存農作物,待價格更高時出售,令市場形成更大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