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選手

黑人選手

有熱愛觀看奧運的朋友問:「係咪黑人選手運動能力勁過白人?」以上的疑問,在現今的運動科學世界裏,已經找到答案了。
過去半世紀,大部份徑賽項目的世界紀錄,都是由黑人打破或保持。除了遺傳基因的因素外,美國的科研人員發現,黑人選手的身體構造,有別於白種人和黃種人。
白種人和黃種人的身體軀幹比黑人長,造成身體重心稍低,身體重心的高低,直接影響跑手在跑步中移動下肢的速度,重心越高,下肢踏地的速度也越快。數據顯示,在相同的身高下,黑人的坐高較白人短3厘米,這是有利黑人跑得快的條件。
源於西非的黑人,上下肢的皮下脂肪較少,肩膀較寬,有利承托發達的肌肉,增強短跑時擺手的力量;膝蓋骨較凸,有利跑步的效能運用,而且他們體內的睪丸酮含量較高,有助增加肌肉量。源自東非高原地帶的黑人,由於長期受到高原氣候的影響,攝氧能力較強,有利長跑發展。
不過,黑人較短的軀幹,不利游泳時破浪前進,而且黑人的肌肉密度,較白人高出7至8倍,嚴重影響浮水的能力,所以黑人泳手較難在游泳項目中取得佳績。再者,黑人的四肢修長,力學上不利舉起重物到頭頂上,因此在奧運的舉重項目,絕少見到黑人選手站在頒獎台上。

雷雄德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