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膠粒墮海事故激發市民齊心四出執膠,但有環保團體發現,塑膠垃圾早已於本港海灘堆積如山,發泡膠碎、膠樽和塑膠玩具散落灘上,生長在灘邊的大樹樹根勉強於垃圾堆中擠逼生長。環團指出,膠粒事故反映港府一直無監察塑膠廢物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促當局修補制度漏洞。
環團轟政策有嚴重漏洞
環保組織DBGreen前日到坪洲清理膠粒,卻發現膠災早已「降臨」。組織發言人TraceyRead表示,當日看到各式各樣的塑膠垃圾由坪洲海邊一直蔓延至灘上大樹生長位置,部份樹根更穿過發泡膠板生長,反映這些垃圾已存在一段時間,上月底墮海的聚丙烯膠粒則混雜於垃圾堆中。Tracey說,她與義工前日於坪洲除執膠外,還執了50袋垃圾,可見該處已被塑膠廢物嚴重污染。
然而,本港對塑膠廢物造成的生態影響卻未有監察。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科技學院助理教授曾耀輝指出,環保署監察本港海水水質的指標中,雖包括懸浮固體廢物,但署方只會量度海面底下一米、海中央和海床對上一米位置的懸浮固體密度,浮於水面的塑膠廢物並不包括在內,故有關指標根本無法反映塑膠廢物對海洋造成多大污染。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江卓珊也批評,港府因一直未有設立制度監察塑膠廢物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故無法準確評估今次膠粒墮海帶來的破壞,「政府嘅評估標準根本就唔正確,先會話成150噸膠粒跌咗落海對生態唔會有影響!」江促請政府盡快訂立監察塑膠廢物影響的制度,填補漏洞,並呼籲市民減少製造塑膠垃圾。
海魚樣本暫無發現膠粒
各界昨日繼續執膠,政府數據顯示,食環署連同海事處和康文署昨共清理近714公斤膠粒。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指,食環署至今從市面檢驗逾200個海魚樣本,並未發現膠粒;政府另獲中石化提供近20台工業用吸塵機,清理沙灘石隙的膠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