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倫敦奧運話題多,但中英對決一直是畫外音,從開幕式和北京奧運比花費到BBC主持人抨擊葉詩文,英國媒體似乎決意演繹《傲慢與偏見》奧運篇。
《傲慢與偏見》在簡奧斯汀時代很可愛,生產出的一代文學先祖活躍到現在,打開任何一個頻道,不打不相識的男女主人公永遠要經歷達西和伊莉莎白的相看兩討厭,《浮沉》中老少戀張嘉譯和白百何,就是從彼此看不上到後來分不開。不過,二百年的橋段用到今天,最後那點功能也就是圖觀眾一個高興:看,兩個儍冒,智商情商都不如我!
所以,世界排名第一的科學雜誌《自然》還要用傲慢與偏見全球秀逗,就有點讓人看不懂。
十六歲的葉詩文在四百米混合游中打破了世界紀錄,BBC主持人巴爾汀當即轉向解說嘉賓、前游泳名將馬克福斯特,用一種帶暗示的語調問:「這會引起多少質疑啊,馬克,一個人怎麼就突然游得那麼快,比她之前快很多?」巴爾汀調調是典型英國媒體腔,所以,雖然她本人受到中國網友圍攻,但是BBC的官方聲明是力挺她的,這個,不意外。
讓人有點意外的是《自然》雜誌的表現,該網刊登載了記者卡拉威的報道,以葉詩文為題材,從「科學角度」探討興奮劑問題,通篇意思很明確:小女子游得比世界一哥還快,有貓膩!
一夜之間,《自然》人氣大飆。我不知道他們的網站有沒有被踢爆,但顯然他們也感受到了壓力,勉勉強強道了個歉,然後呢,民間也好,官方也好,都出來說一些大而化之的話,表面譴責《自然》,實際加固英國傲慢。這些聲音中,最有自我批評能力的應該算是馬丁雅克。馬丁雅克的《當中國統治世界》讓他全球聞名,《文匯報》記者就英國傳媒的奧運報道對他進行採訪,他說,「就個案而言,我對於英國媒體對葉詩文可能服用禁藥的猜測感到費解,他們的邏輯很荒謬:因為她是中國選手,所以她服用了禁藥。」由此,雅克認為,「說到底,仍舊是無知與骨子裏的傲慢。因為無知,所以傲慢。這才是他們的內在邏輯。」
在西方世界,《當中國統治世界》這本書的暢銷讓馬丁雅克在很多人眼中成了一個拍中國馬屁的學者,他對英國媒體的這番解讀也會加深他們的這種印象。不過,我卻覺得,連雅克這樣的中國研究學者也只把「葉詩文事件」視為西方媒體的「傲慢與偏見」,西方世界的自我批判能力實在低端了點。
說白了,雖然互聯網上一直有各種匪夷所思的外國人的中國想像,類似慈禧還在統治中國,鴉片戰爭是中國人非要把鴉片賣給英國,但是奧運會天天在奏中國國歌,滿倫敦走着矯健中國人,要說英國人的中國認識還留在晚清,那肯定不是傲慢,而是故意。
沒錯,我認為,BBC是故意的,《自然》也是故意的,這新一輪的敵視中國除了日已落帝國的傳統傲慢和傳統偏見,表現在英國媒體身上的就是直接拉黑和典型抹黑,所以,有關中國的奧運事故特別多,有關中國的負面新聞特別多,這個,要說只是傲慢與偏見,那也太文藝腔了點。
當然,作為一個中國人,英國媒體的文藝腔,包括全球最牛科學雜誌的2B腔,我們也管不了,但是,我們可以呼籲的是,我們自己有關方面能不能表現得更義正詞嚴些?我想起小時候,鄰居小孩跟我弟弟打架,他爸爸還一旁助陣,收工回家的外婆看到了,二話沒說,抄起掃把就給鄰居他爹一臉蛋,這個舉動直接抖擻了我弟弟的精神,迅速把鄰居小孩撂倒在地。
這個掃把,我們可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