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繼強的曾外祖父是清末維新運動發起人康有為,父親麥健增是廣東財政局局長,也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的創校元老,是建立經濟系及嶺南商學院的主要人物。他自己也被喻為香港生物系教學之父,在中大任教30年,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是他的得意門生。兩個女兒年少時,他用古錢教授歷史,今日一個是醫生,一個是律師。他1995年退休,不再做科學研究,一頭栽進古錢收集,藏有逾三萬枚古錢,因為古錢滿載和女兒共處的回憶。
記者:黃碧珊 攝影:梁志永
走進麥繼強三千多平方呎的獨立屋,滿屋是書、是畫,大廳一地都是陶瓷及青銅器,記者借用廁所,地上及窗前居然也有古董伴隨。全屋被劃分成不同區域,分別收藏玉器、印章、銅鏡、錢幣等,方便他進行研究。
家藏古幣三萬枚
1983年,為使當時只有七歲的大女兒對中國朝代有深刻印象,找來古代錢幣教她。怎料自己卻墮入文物的漩渦,「科學背景使我凡事尋根究柢,開始後就要做到最專。」現時儲有約三萬枚由商至民國的中國錢幣,他說自己是香港收藏最多中國古錢幣的人。他將這三萬枚錢幣每個獨立放在集幣冊內,每本按朝代及年代分類,放滿約數十平方呎的工作室,連走廊及資料櫃上也堆滿了。
曾外祖父寫給祖母的家書其中一句「不為人世所囿」,是麥繼強的座右銘,沒隨父親讀經濟,選擇冷門的生物系,放棄入讀香港大學,選了當時剛創辦的浸會書院。收集錢幣的人一般跟着錢譜買,他偏喜歡未列入錢譜的錢仔。
錢譜記錄不同錢幣的外貌特徵、物料及大小等,是錢幣收藏家的天書。「如研究一樣,未有人做過的才會有新發現,今天找到一枚未被記錄的『新』錢幣,前人未有記錄只是未曾被發現,希望藉着收藏『新』錢幣填充歷史留白的地方。」那不怕是偽品?麥繼強自信地指閱歷是最佳的辨別法則,「以前銅是非常珍貴的物料,所以錢幣一定要輕,還要具銹漬,沒有兀突的砂眼,文字要公正,就不會是假的。」
僅是清朝乾隆通寶,他便藏有約3000枚,放滿10本集幣冊內。「在你眼中每個一樣,但我看每個都不同。」為方便儲齊整個系列的錢幣,他定時編寫一個缺失清單隨身帶備,他拿出2001年製的清單讓我們拍照,「不能公開最新清單,否則dealer會抬高價錢。」
回味女兒成長史
學術研究需時,興趣何嘗也不是。麥繼強曾為研究分解牛仔布料,花了八年時間拿到專利。在中大一個展覽上,見到一個太平天國的大花錢幣,非常渴望也擁有一個。因為太平天國僅約十年,是反清團體,如果搜出身懷一個太平天國錢幣會被殺頭,所以非常罕有,結果在香港的古錢幣店找遍約十年,才在上環摩羅街找到一個,即時以數千元買下。
訪問時,記者要求麥繼強拿出最早期的商朝刀幣拍照被拒絕,「這些太普通,罕品才值得拍照」,一貫教授的嚴肅氣派。不過,每當提起兩個女兒,慈父的臉孔馬上顯現,「大女是眼科醫生,細女是律師。」現時大女兒不在香港生活,拿起漢、唐錢幣時,麥繼強就想起女兒小時候的模樣。
炒仙股豐收買古錢
麥繼強以人棄我取的態度收集古董,73年開始炒股則選仙股,且大有斬獲。「睇準周期便可大豐收,在股價較少波幅時便要購入,然後靜待時機,急升時要盡快沽貨,否則很大機會暴瀉。」2007年底港股升至高位時,兩日內便沽出數千萬股,大部份獲利數倍。「近年是用在仙股幾百萬元的斬獲支持古董這玩意。」
漢五銖
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重五銖銅錢,至平帝約100年間已鑄280億枚,是中國史上數量最多的錢幣。為麥繼強第一件教女兒認識中國歷史的物件。
唐開元通寶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開始鑄的貨幣,「開元通寶」四字由書法家歐陽詢所寫,每枚重一錢。至宋初仍有大量鑄造,並流傳逾1000年,是中國流通時間最長的錢幣。為麥繼強教女兒認識唐朝的物件。
遼國天朝萬順
遼為契丹其中一個部族,遼聖宗耶律隆緒年號統和(983-1012年),「天朝萬順」以契丹文鑄在銅幣上,是中國最早被發現的少數民族文字的錢幣。
宋崇甯通寶
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年)鑄,「崇寧通寶」(右)及「崇甯通寶」均由徽宗親書,瘦金體書法清秀骨瘦,尤以「甯」字數量較少。「崇甯通寶」是麥繼強從約30個崇寧通寶中找出來,為免賣家發現此幣與別不同,一口氣買了兩個作掩飾,並繫上標籤為記。
西夏福聖寶錢
西夏毅宗在位21年,共用了五個年號,福聖是第三個,福聖寶錢於1053年至1056年以青銅鑄,正面為西夏文,雖然風格粗獷,但形體工整。
清嘉慶通寶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鑄,以貼金作外飾,為送給參加宮中慶典的權貴及大臣的紀念品。因為麥繼強高興能在去年底收集此罕有錢幣,不但繫上標籤,還隨身放在腰間。
晚清太平天國銅錢
清咸豐三年,洪秀全率領反清的太平天國軍起義並定都天京(今南京),在1853年至1864年間鑄太平天國錢幣。由於太平天國為叛軍,擁有其錢幣當殺,故太平天國錢幣留世數量極少。
清乾隆重寶
麥繼強收藏約3000個「乾隆通寶」,但背面為祥雲瑞雀的「乾隆重寶」僅此一個,為乾隆年間(1736-1795年)鑄造,送給大臣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