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幕到閉幕,17日的奧運賽事終於完結,3星期隔日刊出的這個專欄也到了最後一次。能夠見證到一眾香港運動員在場上的拼勁,千言萬語,我自私地留待日後細味。而這個四年一度的盛事,我希望在2016年看見一些轉變。
首先,中國的運動員,希望毋須再背負傳聞中,用數億來打造金牌的壓力。那麼,邱波4年後倘不幸再失手,也可笑着面對銀牌,不像前天那樣黑口黑面,這才是中國人的進步。同場的戴利,背着亡父遺願來衝金,最終只獲銅牌也可在池邊熱烈慶祝,這是技術以外,中國人需要學習的體育精神,幾多個億也買不到。
第二,香港運動員,從來都不是垃圾,而且值得受更多尊重。我希望不只四年一次,李慧詩除了奧運銅牌外,其實她獲得世界賽冠軍也很令人振奮,但冇畫面冇代入感。香港人是善忘的,四年一次太少了,播映亞運奧運以外,希望電視台也嘗試購入有香港運動員在外參戰的賽事播映權。香港並非只有地產財經等投機行業值得年輕人發展,有成績有畫面,自然有激勵作用,到時人人都可以是李慧詩、黃金寶、葉姵延……
第三,香港特區政府,「有獎有相影,冇獎冇人理」,這一點我明白,見工也要有履歷,整靚份CV無可厚非,但請同時做好份工,好好推動體育發展。我有手有腳不用你派6,000蚊也能好好活着;但有手有腳加有心,卻沒有好的資源訓練配套,香港究竟埋沒了多少有潛質的運動員?
我希望──四年後除了獎牌數目之外,有些改變,好的改變。有緣再會。
龍華琛
有線《2012倫敦奧運》駐倫敦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