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節目不提海豚真實習性娛賓賺錢凌駕保育

表演節目不提海豚真實習性
娛賓賺錢凌駕保育

【本報訊】海洋公園自1977年開業以來,一直廣受歡迎,成香港著名地標。園方一直標榜協助保育野生動物生態及增進大眾了解,但近年卻漸漸變質,其中海洋劇場不斷加場,以及冰極天地耗費大量能源,均與保育「完全摸不着邊」。環團質疑園方「市儈」,為追求入場人數及收益,將保育及教育理念拋諸腦後。

智力高又趣緻的海豚受遊客喜愛,卻因此慘成海洋公園的搖錢樹。 李錦鏵攝

貴價活動擺明賺錢

海洋劇場的表演場次在十年間翻倍,香港海豚保育協會主席洪家耀直指園方視動物為「搖錢樹」,「如果真心為海豚好,冇理由無止境增加海豚嘅工作量」。他稱,節目中隻字未提海豚真實的生活習性、在野外面對的威脅等,教育意義甚低,純粹為娛賓。「豚聚一刻」、「創意婚禮」等高收費活動,更擺明車馬賺錢。
近年越來越少香港人到訪海洋公園,自03年內地開放自由行旅客來港後,海洋公園即靠他們的高額消費「翻生」,內地遊客佔整體入場人數超過五成,「為邊啲人加場,大家心知肚明」。他估計,海洋劇場由下午1時半至傍晚6時半,每小時有一場表演,正是為配合內地旅行團的入場時間。
立法會議員陳淑莊稱,無論人或動物都不應太操勞,不斷加場或影響海豚海獅的健康,「凡事都有上限,唔應該為咗賺多啲錢,令員工同動物負荷過大」。

被批發展明顯變質

除海洋劇場外,新景點冰極天地自落成以來,亦爭議不斷。環保觸覺副主席黎名川指,冰極天地引入原居於南極及北極的動物,每天須耗費大量能源,才能維持適合牠們生存的氣候,「相等於開1,000部冷氣,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他指,冰極天地雖打着保育旗號,就連館內餐廳都以低碳食物為賣點,但實際卻「比高碳更高碳」,有錯誤引導遊客之嫌。
黎名川批評,海洋公園近年為「賺多啲」,不斷催谷入場人次及園內消費,大興土木,引入不適應香港氣候的動物等,均不斷傷害環境和動物,與保育「完全摸不着邊」。陳淑莊則認為,保育及商業之間必須取得平衡。海洋公園近年的發展明顯變質,商業考慮凌駕保育,「對自然嘅傷害,遠遠大於教育意義」,園方應認真研究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