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論衡:亞洲貨幣估值偏低

德智論衡:亞洲貨幣估值偏低

大部份工業國正面對一個難題──經濟增長放緩,政府債務卻日增。如美國政府債務已佔GDP104%,IMF估計2015年前或會升至112.5%;歐元區人均債務約為2.47萬歐元,並持續上升中。
儘管債務趨升及信貸評級惡化,各地政府債券收益率卻跌至歷史低位。7月初,10年期德國政府債券收益率僅為1.52厘,這是「金融抑制」(FinancialRepression)政策使然──債券持有人和儲蓄者將需為債務「結賬」。這政策可無聲無息地減低政府債務,其運作遠較削債順暢,相對削減開支或加稅亦較易於執行,亦是美國成功應對債務問題的方法。過去數十年,美債收益率均低於GDP增長率,若一個國家實際GDP增長高於實際債務負擔,只要人為推低債券收益率,就足以降低債務負擔。
各地央行是上述趨勢的推手,央行在量化寬鬆措施框架下,持續調低主要利率及購買資產,或向市場注資。現時,美國聯儲局持有已發行美國國庫券總額的10%,並成為政府最大單一債權人。
央行利率偏低及貨幣當局直接購買政府債券,是金融抑制政策「傳統」的副作用。在一般情況下,法規環境利好債券,並巧妙地促使金融機構買入債券,例如歐洲央行的長期再融資操作計劃(LTRO)。

黃金白銀看俏

在上述環境下,尋求投資保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投資者在可能波動市況下需尋求實質回報,並物色新的回報動力。在金融抑制期間,投資於商品包括黃金和白銀,以及在低增長和高通脹環境下仍持續錄得盈利的公司顯得吸引,而股息率偏高的小型股和公司是投資首選。另外,鑑於市盈率溫和及債券的實質收益率偏低,股息將是股票回報主要來源。
亞洲債券方面,亞洲國家財赤和稅率溫和,經常賬結餘穩健,貨幣儲備偏高,區內貨幣或是嶄新和吸引資產類別。
普遍而言,現階段亞洲貨幣估值似乎偏低,但經濟卻迎頭而上。
德盛安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