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羽毛球女子雙打八強半準決賽,中國、南韓與印尼選手四隊八人因為比賽未盡全力,驚死贏波會在四強碰到另一組中國選手,竟然「鬥輸」,屢屢擊球落網,連我地呢啲中小學時代打過羽毛球嘅業餘人士都知,睇得出佢地打假波,好肉酸啫。一位股壇名嘴係羽毛球發燒友,依家幾十歲人仍然每個星期抽空打羽毛球,睇電視直播睇到撞火,佢對左丁山講:「呢八位女士係世界一流高手,兩位中國選手平時練發球起碼一萬幾千次,閉目都可以將個波打去任何一個角度,點會發球、擊球落網㗎!梗係教練叫佢地輸波走線啫。」
先有分組賽,後有淘汰賽,就會激發呢類走線問題,亞洲人教練特別「聰明」,往往諗埋走線呢一瓣,香港的報紙體育版評論員,就時時寫文章教球隊走線,避開熱門強隊啦,譬如日本女子足球隊在分組賽出線後,會碰上巴西,就俾人指係「計錯數」,點知日本贏埋巴西打入決賽啫。以左丁山多年睇國際大賽直播經驗,亞洲隊伍(主要係中韓)經常會諗埋呢樣嘢,顯示贏波第二,攞獎牌第一,為攞獎牌,不惜犧牲體育精神嘅作風,反之,歐洲球隊,特別係英國足球隊,就一場還一場,場場都希望贏,至於出線後會對住巴西還是阿根廷或西班牙,到時先至講。
近期香港炒起國民教育熱潮,其實國民教育要在學校學習,未免死板,難以吸收,家長憂心嘅話,與孩子睇奧運講體育精神就最好(不過弊在有啲家長會教細路走精邊,避免硬碰硬,自己為孩子洗腦);各國奧運金牌英雄背後皆有一段奮鬥故事,十分勵志,反映各國之不同文化。中國金牌得主是怎樣訓練出來的?自幼被選中,離開家鄉,告別父母,苦練十數年,生活全由國家公帑照顧,一旦在奧運落敗,便無人理會,贏金牌則衣錦榮歸光宗耀祖。呢個制度是否最好?與中國爭金牌榜第一名嘅係美國,美國選手自幼參加學校(小學至大學)運動,有突出表現嘅就被選為精英,攞到獎以及商業贊助,但有時無人支持,要靠家庭支撐,成名後先至有大名牌贊助與廣告收入,贏金牌先至名成利就?輸咗就回復平淡私人生活。呢個制度又是否適合你?與孩子討論中美體育制度之不同,有益有建設性!國民教育從家庭開始,在家講得多,孩子腦袋便百毒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