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運動科學與奧運會,不得不提1968年的墨西哥城奧運會。墨西哥城處於海拔2240米的高原地帶,空氣較稀薄,氣壓也較低,究竟這樣的環境會對運動員造成甚麼影響?以當時的資料,仍未掌握到足夠數據。
令人難以置信的賽果,出現在田徑項目上。男子100米跑成績,突破10秒大關。美國跑手創出9.9秒的世界紀錄,保持了15年才被打破;男子200米,首次有跑手衝破20秒,以19.8秒跑完,這紀錄也保持了11年。後來,科研學者發現,空氣稀薄的高原環境,使空氣阻力減小。按墨西哥城的地理高度,估計空氣密度減低約25%,空氣阻力減小有利衝刺的短跑項目。還有,男子跳遠項目,美國選手比蒙創下「世紀一跳」8.9米佳績,全場沸騰,這紀錄足足保持了23年。
高原氣候對耐力賽同樣有重大影響。高原的大氣壓減,影響耐力項目選手的攝氧能力,超過1分鐘的耐力項目,影響最為明顯。在墨西哥城奧運會,5,000米和10,000米成績,較在平原地方慢了8%。專家估計,在2,000米的高原,跑手需要多約20秒時間,才能夠完成3,000米跑。後來經實驗研究,「高原訓練」成為了提升耐力選手成績的科學訓練法。
文:雷雄德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