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產話題包括豁免5000個「白表」買家補地價但仍可認購居屋,繼而令市場不但憧憬交易量會增加,居屋以及低價單位之價格更可看高一線,因A買了B的居屋單位會導致B買C的私人低價單位而這又令C換樓,總之一浪推一浪,有multiplyingeffect。
力量隨年期遞減
好,今期就靠估地計算這5000個交易可有多少推動作用,而凡是估算,必有些假設:
(1)有10%流失,100個買家買樓,不會即時製造另100買家;有些業主會轉為租客(睇定啲),有些可能收回另一個物業自住(原租客亦未必因此買樓),更有些索性移往別地;(2)不流失而換樓的於三個月內購買新居,純方便計數,即第一季90%之交易數字會在第二季出現,第二季90%在第三季等,如此類推;(3)5000宗交易名額於首季內用完,亦為方便計數,且這才看到其maximumimpact;(4)當交易宗數跌至1000左右時,就算「玩完」,也為好計數,否則永遠打九折下去,況且1000已沒甚影響,因平均一年有10萬住宅交易。
上表為5000宗交易預計分佈:
前後四年共40735,平均約每年一萬,第一至第四年分別是17195、11282、7402及4856。
從整體市場看,這5000名額不是無影響,但亦非很大,當然個別地區和屋苑另計。首年之力量最高,往後遞減,第三年已所剩無幾。此外,這5000名額亦非全是「額外」,相信部份原本已打算入市,免補地價只是trigger。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