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張申府識才 - 俞曉群

蘋果樹下:張申府識才 - 俞曉群

見此題目,通常會讓人想到「伯樂相馬」的故事,接著會想到韓愈那一句名言:「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確實,識才是一件很難做的事情。自古伯樂難找,所以術數才會流傳下來,經久不衰。《舊唐書》記載,一位書生為李淵算命,說他「貴人也,且有貴子。」所謂貴子,就是李世民了。那位書生見到李世民,又說他「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你看,術士們如此「識才」的功夫,連名字都起好了。

今人讀此類傳奇,大多會說是迷信編造云云。其實類似的「識才」故事,近百年也不少。我首先想到張申府先生。他是誰呢?常有人回答:「他是張岱年先生的胞兄。」如果真實地再現歷史,張申府先生的名聲,要超過張岱年先生許多。比如他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自稱「守常老大吾老二」;而且他也是退黨很早的人,早到一九二五年,一次黨內會議上發生爭吵,他寫了一張紙條「寧折不彎」。從此離開黨,不再回頭。周恩來勸他,他說周恩來是「彎而不折」。他還說:「我父親是讀書人,周恩來的父親是個生意人。氣質不同:一個是倔強的、道德的,另一個是溫和的、仁恕的。」有興趣的讀者,一定要讀《張申府訪談錄》,美國人舒衡哲(VeraSchwarcz)著,原書名曰《TimeforTellingTruthisRunningOut》(直譯《說實話的時間不多了》)。知情者說,簡體字版刪去四萬字。此為題外話。

就中國共產黨而言,張申府先生是一位識才的高手。一九二零年,他與李大釗先生組建共產主義小組後,發展的第一個黨員,本來是劉清揚,但劉要學秋瑾,不肯加入(後來還是入了),他們發展了張國燾先生。如果說張國燾的「人才身份」有爭議,那麼張申府先生還是周恩來的入黨介紹人,朱德入黨也是他批准的。毛周朱「中共三傑」啊,兩位都誕生在他的手上,還得了麼?遺憾的是,這位「伯樂」恰恰在毛澤東身上看走了眼。一九一八年,張申府先生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他手下的一位圖書管理員,正是毛澤東。當時他們的關係不好,毛澤東幾次說:「張申府的老板面色很難看」。張曾經嫌毛的字迹潦草,讓他重抄書單云云。此後幾十年,桀驁不馴的張先生還會說:「毛澤東在我手下工作過。」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曾經把剛剛印出的《論持久戰》紙樣寄給張先生,但心中的積鬱,卻始終沒有消除。
由此想起二十幾年前,我在編輯「國學叢書」的時候,聽一位Z先生講張申府先生舊事。說他在家中,時常也會半開玩笑地歎息:我還是有眼無珠啊,當年那個肥頭大耳的青年,在我眼前晃來晃去,我怎麼就沒看出來,他後來會成為「當朝天子」呢?
其實「識才」的難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着。說到大事件,歷朝歷代選接班人,留下許多生動的故事。說到小事情,前幾年,一位女學者Y大紅大紫,著作印到上百萬冊。恰好我認識她讀研究生時的導師。一次聚會,她的導師歎道,識才難啊!當年我帶Y讀研究生,是一男一女兩個學生。畢業時我們評價,那個男生學習踏實,將來會有成就;女生學風漂浮,有些神經兮兮,不會有大出息。沒想到後來正好相反,那位男生有了精神問題,女生卻出了成就。果然世事難料!

來稿請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