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司法機構即將委任和晉升新一批法官,據悉獲委任人數超過30人,為歷來最大規模。但「盛事」背後,卻反映過去法官職位一直出現大量空缺,只是靠暫委法官暫時填補。有法律界人士指出,事件顯示司法機構存在青黃不接的問題,應一早分批委任逐步交接。
今次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前年九月上任後,首次大批委任和晉升法官。獲委任及晉升的法官涵蓋高等法院、區域法院及裁判法官三級法庭,現時高院的暫委法官陳江耀、杜麗冰、李瀚良等,將會坐正為高院法官,裁判官郭啟安、郭偉健、沈小民則會升任區域法院法官。據了解,律政司亦有檢控官加入司法機構,盛傳律政司刑事檢控專員薛偉成是其中一人。
按司法機構交予立法會的文件顯示,至今年5月,189個法官職位當中,只有148個由實任法官出任,即有41個空缺,當中部份需要由暫委法官頂替,而且暫委時間非常長。據了解,有暫委裁判官一做便做了一年半,有人更斷斷續續暫委了三年。
有批評指法官人工偏低,難以吸引大狀入行。以高等法院原訟庭為例,法官月薪只得21萬元,遠遠比不上私人執業的資深大狀,故大多是那些「已經賺夠,生活無憂無慮」的大狀才會加入當法官,當回饋社會。
司法機構欠長遠計劃
司法機構也會委任資深大律師客串到高院做暫委法官,但除此之外,近來更出現已退休的法官回巢客串,例如孫國治,司徒冕,郭美超,及下月回來的韋毅志。
立法會議員兼資深大律師湯家驊指出,現時案件數量增加,人手卻不足,「唔係好多資深大狀肯咁易放棄原先嘅崗位,人工相差太遠」。此外,是次委任中,部份人本身任職律師,對法官工作欠缺經驗。
大批新官一次過獲晉升及委任,有法律界人士批評,這不但反映司法機構一向欠缺長遠計劃,亦會打擊今次未獲委任的法官的士氣,「今次填咗咁多空位,短期內都唔慌有位升」。他認為司法機構應該視乎法官的表現,分批委任。
雖然司法機構過去依靠暫委法官填補空缺備受批評,但湯家驊認為,需保留暫委制度,可讓司法機構觀察他們的表現,以作委任新法官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