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書店毛利低,是最早向高空發展的商戶,50年代已有知識分子以開樓上書店來力保文化,如龍門、南山、學津等,80年代經濟蓬勃,樓上書店如雨後春筍,包括大量引入台灣書的樂文書店,為樓上書店開闢一片天空。
樂文書店85年在旺角開業,同年代還有曙光書店、青文書屋。樂文書店經理林璧芬當年拖着「汽水車」、揹起背包,將書由台灣運來香港,「慳番啲運費囉。」台灣書種較廣泛,吸引本地讀者,而且樂文可賺取滙率差價,90年代遂在銅鑼灣開分店。
她將人生最寶貴20多年放在書店,「呢行啲人都好和平,競爭都唔會好激烈。」可惜,港元貶值,成本又升,「樓上書店本叫二樓書店,但租金越嚟越驚人,越搬越高。」
樂文書香人味兼備
誠品帶來更豐富的台灣書種,無異是樂文的衝擊。「誠品我都去過100次,專登去學嘢。但我哋為讀者揀成30年書,比較掌握咗佢哋口味。」
樓上書店揀書眼光須更獨到,才可叫書迷拾級而上,像當年樂文推介村上春樹,「最先其實係青文引入嘅,但起初冇乜人睇,搞到要大平賣。我哋覺得應該賣得喎,收返嚟大力推介,後來村上春樹紅咗,博益先買版權出版。」
八十代《百年孤寂》也有賴樓上書店作推手,MichaelSandel的《正義》最近大熱,其實在樂文書架已躺了近一年。「重點係要先了解呢班人嘅心態,先知咩會觸動到。」
在樂文這些樓上書店,有書香也有人味。有次一老顧客訂了批書久久沒拿,當林璧芬知道他原來已逝世時,在店內大哭起來。有人稱誠品來將開拓本地閱讀風氣,她托一托金絲眼鏡,淡定的說,「誠品可能係催化劑,但呢股風氣已經慢慢出咗嚟,書展人流由20萬去到95萬,都係好多本地同業努力撐出嚟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