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細節:討論毒食品要迎合國情

魔鬼細節:討論毒食品要迎合國情

可以討論,但要迎合國情,這大抵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所稱,教師不應迴避的爭議議題。內地學者有份編撰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大饑荒、文革到六四等議題「被消失」;內地食品安全問題是唯一示例,但站在黨國範疇,首要討論不是人命、公眾健康,而是面子,「食品安全問題對國家形象有何影響?」
08年內地奶粉驗出含化工毒物三聚氰胺,害苦了一眾大頭嬰兒、結石寶寶;指引舉例的食品問題,不提政府責任、不講貪官瀆職,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叫他們易地而處,商人要養家,為家人提供美好生活,不惜製造不安全食品,「這有否存在價值上的衝突?」將罔顧人命偷換成價值衝突,如此符合國情的演繹,跟為發展不得不鎮壓同樣荒謬。
吳克儉說國民教育可討論六四及李旺陽等,但指引提出,教師處理爭議議題時,要「避免學生只一面倒選擇較受大眾接受的立場」,又稱,「學生可能已受家人、朋友和傳媒影響而持有一定的或先入為主的見解」。
當50萬人上街反對23條,家長每年帶子女參加六四集會,你卻要學生硬信黨一套?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