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膠粒事故發生多日,除有熱心市民和環保團體自發四出執膠外,沒有盡早公佈事件的政府,近日也動員不同部門清理膠粒補鑊,署理特首林鄭月娥昨聲稱,政府會循法律途徑追究責任到底,但現時仍未查出事件責任誰屬。法律界人士卻認為,港府循現有法例追討的成功機會不大,今次事故善後工作的成本,隨時要由公帑埋單。
政府連日來為清理膠粒,先後動員食環署、康文署、海事處、民安隊和飛行服務隊等部門。據了解,食環署昨日和今日共派出由80名員工組成的特別隊,前往不同海灘執膠,以食環署工人每人月薪約1.1萬元計算,特別隊這兩日行動所涉及的人力成本已逾五萬元。
事發至今,中石化只承認是該批聚丙烯膠粒的生產商,膠粒的託運人和買家始終未有現身。署理特首林鄭月娥昨視察芝麻灣魚排後會見記者,指政府目前正就追討問題與律政司商討,需要更多時間搜集證據,以查出膠粒事故責任誰屬,聲言政府會循法律途徑「追究責任到底」。
湯家驊指成功機會不大
不過,資深大律師湯家驊指出,本港沒有相應的環境保護法例,政府或只可參考現有法例,如管制於船舶或港口傾倒廢物入海和亂拋垃圾的《船舶或港口管理條例》提出法律追討,但成功機會不大,「好難證明到批膠粒係廢物或垃圾,同埋要證明負責嘅船主或船東係有意傾倒」。
他續指,膠粒墜海位置一旦不屬於本港水域範圍以內,本港法例便難以應用於今次事件之上;假如肇事船隻並非於本港註冊,責任一樣難以追討。
此外,港府公佈食環署昨收集近1.5噸膠粒,康文署於七個泳灘另收集到0.4公斤。漁護署於馬灣及長沙灣魚類養殖區抽驗的11個樣本中,有兩個樣本發現微量膠粒。食安中心於市面抽驗的魚中,則未有發現樣本含有膠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