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災人禍》
【本報訊】膠粒災難一發不可收拾,漁護署發現海魚腸內藏膠,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視察芝麻灣海魚養殖區災情時,漁民隨手劏開一條魚,即發現內臟有數顆膠粒,但高官強調食用「膠粒魚」安全。有芝麻灣養魚戶指養殖區內約六成鱸魚及魚仲的腸內有小量膠粒,市民聞魚色變,街市魚檔生意勁跌七成。
記者:林社炳、張文傑、馮國良、潘柏林
林鄭月娥與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昨午視察膠粒污染重災區大嶼山南的芝麻灣,漁業界代表向官員反映事件影響生計,漁民即時劏開一條星鱸魚,發現魚的內臟有小量膠粒,並展示連日來在養殖區撈起的大量膠粒。
本報記者在林鄭月娥巡視前,到過同一魚排了解,養魚戶張基即場劏了兩條「反肚」的星鱸魚,其中一條內臟擠出六粒膠珠。他說,星鱸與魚仲愛游近水面覓食,最易誤吞膠粒,石斑多留在深水位置,食膠風險較低。其養殖場的魚主要供應香港仔批發市場,再轉售予大型超級市場,發生膠粒事件後,生意額由每日2萬多元暴跌至3,000元,跌幅逾八成。
身兼離島養魚協進會主席的芝麻灣養魚戶鄭少華表示,近日每天打撈到60至70公斤膠粒,魚腸發現膠粒情況普遍,「鱆紅、星鱸、魚仲都有,差唔多五條有三條有膠粒,每條幾粒」。暫時養殖場內死魚只略為增加,但養魚食量大跌約三成卻是警號,「我估食唔落嘢原因一係水流太慢,或者食咗膠粒頂住個胃,咁樣最驚養唔大啲魚」。
顧客促列明來源地
林鄭月娥巡視芝麻灣後表示,本港26個養魚區中,受膠粒影響的有五個,近日情況已有改善,政府動員了多個部門和民安隊,協助食環署和海事處加強視察,一發現有大量膠粒便派人清理。她歡迎環保團體協助,希望集合政府和民間力量盡快清理膠粒。她看過「膠粒魚」後重申,這些魚可安全食用,漁護署會留意情況,未來幾個月會與養魚戶緊密聯絡。漁護署昨再於芝麻灣海魚養殖區,抽取紅魚、石蚌、黃鱲䱽、魚仲及星鱸各一個樣本化驗。
膠粒事件發生後,市民減少吃魚,旺角街市魚販勝哥慨嘆生意大跌七成,即使向客人解釋出售的海魚全部由外地如馬來西亞等入口,也無補於事,「養魚戶同政府應該要解釋清楚,主要只係養殖嘅海魚有事,仲有喺深水生活嗰啲海斑都冇事」。在長洲街市賣淡水魚的魚販整體生意額下跌約四成。
市民戴太稱會暫停吃魚,「以前一星期食兩條,屋企有細路,都係唔好冒險」;游小姐則希望魚販列明吃出售魚類的來源地,讓市民更有信心購買。
餐飲聯業協會主席黃家和表示,有個別食肆已暫停購買本地養殖海魚,但因本地魚佔市場比率少於兩成,相信事故對飲食業影響不大。經營鹹水魚批發的香港海鮮業聯合總會副主席易國良指,本港鹹水魚主要從內地、馬來西亞和台灣進口,市民倘擔心本地魚有問題,可轉吃進口鹹水魚,如青斑、老虎斑和多寶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