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180頁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通篇叫學生認識、了解、探討當代國情,第28頁建議向小一學生灌輸這樣的國情:「認識現任的國家領導人(如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等),了解領導人作出的努力和貢獻,以及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教育局否認歌功頌德,辯稱「困難」二字,已包含批判成份。
此課程指引提供的教學框架,學校要跟隨、教師要聽命,但字裏行間滲透唱紅思想;以國家範疇為例,指引建議教師可引領學生選取人物或事件以了解國家發展。甚麼人物才合適?「對於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文藝、科技等領域富有貢獻的人物」。那些事件具重大意義?「如制度革新、政策或法規頒行、創新發明、技術突破等」。
教育局辯稱,指引是提供客觀角度,讓學生理解國家困難。姑勿論指引有否提六四等敏感議題,即使是南水北調工程,也只是隱惡揚善,「體會當中存在的困難及解難方法,藉此關注自然資源的運用」,數十萬人被迫遷徙、古蹟受破壞以至生態滅絕等影響,算不算是「困難」?在這歌功頌德指引下,學校、教師如何自決?《蘋果》記者